渝中织密民生幸福网 把高品质生活“圈”在家门口

发布时间:2025-08-28 12:56

家庭幸福指数与良好的生活品质密切相关,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带来幸福感。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生活品质# #家庭幸福指数#

石油路街道“幸福宝”小程序,为居民提供多元服务,让其享受“指尖上的便利”

上清寺街道暑期托管班

化龙桥街道湖畔阅读节,吸引众多青年参与

日前,重庆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首批达标名单公布,渝中区石油路社区、嘉博路-李子坝片区、曾家岩片区3个点位榜上有名(全市共23个)。同时,在第二批建设名单中,渝中区又有8个点位入选(全市共50个),建设成果丰硕。

作为重庆母城、都市极核、品质半岛、首善之区,渝中区始终牢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创新构建“3+8+4+N”工作体系,将“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从规划蓝图变为生活实景。

这不仅是补齐民生短板、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效能的“小切口”,更成为将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千家万户“家门口”民生福祉的关键路径,书写着“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渝中篇章。

高位布局筑根基

让“圈”的建设有章可循

“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绝非零散施策,而是一项系统推进的民生工程。如何确保“日常公共服务不出街道、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从愿景走向现实?渝中区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起“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四梁八柱,通过“3+8+4+N”工作体系——3个“1”顶层设计、8大“专项行动”、4个“首批圈”创建、N个生活圈项目,确保“缺什么补什么、最需要什么先建什么”。

搭建1个信息平台,摸清“家底”。渝中区发展改革委组织多部门开展全域调研,采集设施数据、评估服务效能、汇集居民需求,通过搭建渝中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信息平台,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制定1个改革方案,明确“路径”。《重庆市渝中区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改革实施行动方案》印发实施,细化目标、指标、任务,将“圈”的建设分解为可操作、可检验的具体举措,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形成1套建设标准,突出“特色”。在市级标准基础上,结合渝中老城区特点优化配置要素,强化设施建设的可操作性,让“圈”的建设既符合规范又接地气。

3个“1”设计让生活服务圈的每一步建设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筑牢了民生幸福根基。在此基础上,渝中区组建工作专班,以老旧小区改造、嵌入式设施建设为契机,整合文化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阵地,植入多元服务功能,全面推动“基层治理、便捷出行、教育托育、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就业创业、文体休憩、商业服务”8大专项行动落地,同步打造石油路社区、嘉博路-李子坝片区、曾家岩片区等首批示范圈,实现“多圈融合、资源共享”。截至目前,全区已谋划近期实施项目87个、远期储备项目51个,让“圈”的扩容升级有了坚实支撑。

数字赋能强引擎

便捷体验“圈”出智慧新生活

“以前孩子不舒服,半夜跑儿童医院是家常便饭。现在通过‘幸福宝’上的儿科AI‘小乙医生’,能直接连接重医儿童医院专家资源,在线问诊、解读报告,太方便了。”石油路街道居民张女士对“智慧医疗”赞不绝口。

石油路社区作为首批达标点位,其数字化应用“幸福宝”已成为智慧生活的区域标杆。“我要就医”场景搭建慢病、重精数据库,实现人员精准管理和智能服务;“我要上学”则将教育资源“精准匹配”,通过“一标三实”数据归集,智能绘制学生分布热力图,推动学校布局优化,确保教育资源均衡覆盖;生活服务“一键直达”,39项政务和生活服务集成于一体,实现“掌上办”“一键呼应”。

石油路的实践是渝中区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生活圈”的生动缩影。放眼全区,渝中区正以石油路为样板,把“智慧”植入生活圈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信息平台汇集了全区生活服务设施底图底数、潜力资源台账、设施建设规范标准,开发设施服务效能评价分析模型,并与“141”基层智治平台联动,为全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工作推进与建设谋划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服务从“经验驱动”向“数智赋能”转型。

产城融合增活力

创新创业高地“圈”出青年新发展

“在企业天地上班,步行10分钟到人才公寓,楼下就是共享办公空间,周末还能参加各种各样的主题社群活动——在化龙桥,生活与事业能完美衔接。”这是青年创客小王感受到的化龙桥“15分钟”幸福生活半径。

依托重庆国际商务区、国际青年社区优势,化龙桥街道以“1+3+X”产业体系为牵引,将“圈”的建设与青年发展深度绑定。这里不仅每年开展“青年夜校”“惠企课堂”等就业培训20余场,借力世界500强人力资源公司组织招聘会,还建设有4处共享办公空间,满足不同创业团队需求。“楼事楼办”服务让就业咨询、政策解读不出楼宇即可解决,更是让企业青年赞不绝口。

上清寺街道的数字人才会客厅也值得一提。作为渝中区首个专注于数字经济人才服务的专业阵地,该会客厅通过阵地、功能、服务三大升级,靶向招引、精准服务数字经济人才,设置9类标签打码识别2000余名人才入库,招引了72名“35+重庆亲缘”人才报到。

这种“以产兴圈、以圈聚才”的模式,正是渝中区推进就业创业专项改革的生动实践:升级“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标准化建设,开发“共享办公+创新工坊”创业平台,探索生活服务圈企业IP试点,培育“后街经济”“夜市经济”等新业态,构建全天候、多功能活力空间。同时,渝中区还通过健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随人走”机制,为青年人才构建起“从就业到安居”的全链条服务生态,让“15分钟生活圈”成为青年逐梦的沃土,让青年“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精准服务暖民心

全龄友好“圈”出幸福新天地

“我们送外卖经常遇到停车难、充电难、休息难,现在街道专门设置了‘小哥驿站’,还能参与社区治理,有了家的感觉。”在上清寺街道曾家岩片区,外卖骑手小李对新就业群体服务举措连连点赞。

上清寺街道曾家岩片区作为老旧社区代表,精准聚焦“一老一小一青一特”四类人群,提供多维度服务。特别是针对新就业群体,街道围绕场景、人际、未来友好提供12项服务供给,成立“矛盾纠纷调解专班”调解外卖纠纷,充实80名网格“新”力量促进社区共治,真正实现全龄段的友好覆盖。

化龙桥街道则聚焦“渝见邻里”、健康颐养等场景构建,协调盘活国有资产闲置用房,引入重庆瑞天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社会资本,打造出养老、医疗合一的李子坝“医养结合”综合体,老人们在此可享受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一站式”服务。持续健全的“一老一小”服务机制,让“大社区养老”理念在渝中成为现实。

不仅如此,渝中区还在全区建成33个“渝小哥·歇一脚”暖“新”驿站、17个暖“新”食堂,进一步体现了全域友好理念,“圈”内居民的幸福半径越缩越短,民生温度越升越高。

坚持“问需于民”“靶向供给”,是渝中区有序推动15分钟生活服务圈建设工作落地落实落细的不变初心,只为让“15分钟生活圈”成为每个群体的“幸福港湾”。“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3+8+4+N’体系,聚焦群众需求迭代服务供给,让每个生活圈既有共性保障又有个性特色。”渝中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渝中将以首批达标点位为示范,加快推进第二批点位建设,用“微更新”撬动“大治理”,让“步行15分钟,幸福全覆盖”的民生画卷愈发斑斓,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渝中经验”。

网址:渝中织密民生幸福网 把高品质生活“圈”在家门口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49530

相关内容

家门口的幸福圈 社区里的新生活 江北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出家门口的幸福
渝北区人社便民服务圈 让优质生活“一刻”即达
渝昆高铁解锁美好生活的“幸福密码”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居民家门口幸福圈
加快建设“15分钟品质生活服务圈” 提升居民幸福感
渝北区这份“民生答卷”写满幸福
两江新区鸳鸯街道“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圈”出高品质幸福生活
家门口取快递专家云把脉 永昌四张网织出城乡同款幸福
近悦远来风光好 乌海精心织密高品质生活幸福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