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家庭文化
家庭电影评论或讨论,提升文化素养,活跃家庭氛围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文化生活# #家庭文化活动#
论当代家庭文化
作者:吴圣刚
摘要:家庭文化是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家庭文化上与一定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家庭文化往往并不是固定的形态,有时它体现为一种观念、氛围、甚至一种追求。家庭文化是家庭的润滑剂、粘合剂,对建立文明、健康、民主的现代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家庭文化;生活方式
家庭文化,是指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1)泛化地理解,家庭文化包括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消费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等,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狭义地理解,家庭文化主要指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特定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文化行为方式、家庭的文化消费方式等。当然,物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精神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难以分开的。因此,我们在探讨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必然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方式结合进行。
一、家庭文化存在的历史前提
“我国是重视家庭的国家,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展开的。”(2)在长期的家庭发展的历史中,由于家庭和家族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了系统的、完善的封建家庭规范体系:(1)庞大复杂。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传统家庭的结构、规模一般比较大。家庭规模的庞大必然导致家庭规范体系的复杂。譬如曹雪芹《红楼梦》、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中反映的大家庭就是其缩影。不仅如此,由于家庭系统与社会权力系统的紧密联系,甚至使之与国家的规范体系联系在一起,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尊卑有序,等等,就是家、国规范体系融和的体现。(2)男子中心。由男权社会决定,传统家庭规范体系以男子为中心,突出表现为父权。在“以男为贵”、“男尊女卑”的制度下,“夫为妻纲”,“夫死从子”,家庭规范体系以保护男子权力的实施为前提。(3)严密有序。长期的历史发展、丰富完善,传统家庭规范体系进一步系统、配套。封建社会全面继承了奴隶社会的“礼”,同时更注重建立一套更为完备、细密的家庭规范体系。自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之后,《春秋繁露》、《白虎通德论》、《女诫》,以及后来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等,构筑了一套非常完备的体系。
1949年之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家庭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复存在。公有制的确立,使家庭作为基本的生产单位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得到削弱;男女平等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妇女在家庭中与男子相当的位置和权利;婚姻自由,能够使家庭建立在爱情和理性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平等互助新型人际关系的确立,保证了家庭成员的平等地位,改变了传统家庭的内部结构和秩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的转型使家庭也发生了转型性变化,即由农业社会的血亲主位、父子轴心、男性专权的传统家庭,向工业社会的婚姻主位、夫妻轴心、两性平等的现代家庭转变”(3)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家庭的生产功能得以增强,也使家庭的其他功能得到全方位的转换。与此同时,开放之风的吹拂,外来文化的传入,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促使家族观念、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中国家庭的变革,实质上是一场家庭形态的大变革。这场形态的变革已不是家庭某一方面的局部变化了,而是家庭各个方面的整体性全面转变。”(3)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结构简单。据刘英等80年代中期对京、津、沪、宁、蓉五城市抽样调查,核心家庭基本都在70%以上,而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平均在30%以下。经过十几年后,这个数字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现在中国家庭绝大多数为核心家庭,另有少数的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其结构的稳定性都十分有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人口)流动的加快,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对地域、环境的选择等等机动性很大,这就使家庭的可变性增大。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庭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小、结构简单的发展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观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当代家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
二、当代家庭文化的现实状态
家庭文化是以家庭为基本载体,以家庭成员的亲身参与为前提,又以家庭成员为消费对象,表现出生产于家庭、服务于家庭和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的特征。(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整体的最基本的单位。因此,家庭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人类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晶,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就会产生文化。家庭是人们活动的最基本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文化生产的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家庭是文化存在的首要场所。如果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考察,我们这种判断是符合历史逻辑的。因为文化首先是从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活动场所发生,而家庭正是家庭产生以来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场所,人们是从家庭逐步进入社会活动空间的,因此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也是由家庭延伸到社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不仅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生成地带,而且是人类整个社会文化的发源地。社会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整体,家庭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个体;社会文化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性,家庭文化体现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个性。个性融于共性,共性体现于个性。一个社会的文化就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文化共同体。
应该说,有家庭就有家庭文化,家庭文化也是一种历史存在。但现代家庭文化和历史上的家庭文化相比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加特殊的意义。在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封建社会,家庭主要是生活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单位实体,家庭的意义主要在于实现这两项功能,家庭的目的和目标相对简单。因此在家庭组成和建立的过程中,文化的因素考虑的相对较少,比如是否有感情基础,是否有共同的理想追求,是否有一致的价值目标,是否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等等。由于这些最基本的前提不复存在,富有成效的家庭文化创造活动也就无从谈起。在现代社会,家庭的功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首先,当代中国家庭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的情景之下,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家庭的存在状况。社会的开放性为家庭走向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便利的条件,家庭及其成员不仅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国内社会的各种领域,而且有机会与世界各国的社会家庭进行交流,家庭的自我封闭的堡垒越来越难以形成;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断的向家庭充电和辐射,使家庭也越来越变得丰富多彩。其次,现代家庭的结构和规模呈现的特点使家庭的物质构成形态越来越简单,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的构成形态的复杂性越来越难以成为可能,这就使传统家庭的功能大大降低。家庭功能的变化,使家庭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物质生产和人口生育已经不是现代家庭惟一的和最主要的需求。在现代中国,人们由温饱到小康基本需求满足之后,物质以外的需求就显得愈来愈重要。第三,社会和家庭的互相开放使家庭成员的进一步社会化显得更为迫切,否则就难以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完全对接。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进一步社会化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教化。因此,文化是现代家庭十分重要的需求,换句话说,文化也是现代家庭的一种基本需求。第四,现代家庭是建立在平等与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在现有法律的前提下,家庭成员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都具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权利接受文化,也有机会创造文化,这是家庭文化产生和生长的最现实的前提和基础。第五,在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下,每个家庭成员不但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且有条件接受教育,这就意味着社会家庭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普遍增长,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现代家庭的认识,使人们在建设物质家庭的同时,着意于建设现代精神家庭、文化家庭。这就使家庭文化的生长和发展成为真正的现实。
当代中国家庭文化是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就具体家庭而言,每个家庭有其自身的生活方式;就整个社会家庭而言,有其特定时期的带有普遍性的家庭生活方式。随着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在“从封闭、保守、落后的传统生活方式,走向开放、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3)首先表现在家庭观念的变化上。人们不再仅仅把家庭作为人口生育、生产、消费的单位,更重要的是发挥家庭生产、消费、教育、文化、娱乐等多重功能。其次表现在生产方式上。无论是农村或城镇,人们不再一成不变地厮守着一种职业、一个岗位干到底,而是更趋向于适应形势的变化,根据自身的能力条件选择更能实现其价值、能更多取得报酬的职业,以此实现家庭富裕。第三,表现在消费方式上。现代家庭已不满足于温饱,更积极的追求实现富裕小康;对于家庭财富的积累,不再是花一个钱掂量半天,而是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到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上。第四,表现在精神生活方式上。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质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家庭不只是吃饭、睡觉的场所,读书、学习、看电视、听音乐、文体娱乐等都成了家庭重要的日程安排。家庭生活方式的选择,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文化向度。
家庭文化就整体而言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是消费的膨胀,物质欲、消费欲充斥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是物质的消费以文化予以包装,带上文化的面具;另一方面是文化消费物质化,各种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紧密粘合,使文化不断地降低浓度和深度,愈来愈平白化和平面化,表现为强烈的物质流。当然,文化的平面化、物欲化更容易渗透于寻常人家的生活,更容易进入普通人们的视野和消费空间,但同时也易于降低文化的品位,消解文化的精神价值,从而使家庭文化失却应有的质量和深度。因此,应该说,现代家庭文化是伴随着社会物质消费的日益膨胀快速生长的,“通胀”是其重要的趋势和特征。当然,家庭文化呈现的“通胀”特征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家庭文化的需求疲软和衰竭,也不意味着家庭文化的过剩和贬值,而是指伴随着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欲,社会家庭文化普遍快速膨胀的趋势。就具体家庭而言,家庭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除了家庭文化普遍具有的时代特征之外,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家庭文化,不同的家庭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为就大概念而言,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家庭的体现。小而言之,家庭文化是家庭自身创造的结果。家庭文化一方面产生于家庭成员共同的精神追求,它可以使大家共同演绎、复制文化;另一方面产生于家庭成员的文化差异(它主要不是文化水平的差异而是文化方向、知识类别的差异),它可以促使家庭成员运用不同的知识创造新的家庭文化。譬如,有的家庭喜欢读书、学习、接受教育,家庭文化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有的家庭喜欢听音乐、参加文娱活动,家庭的艺术氛围就比较浓厚;有的家庭爱好科学、积极尝试科学实验,其家庭文化就更富有创造性;有的家庭喜欢旅游观光、参观名胜古迹,其家庭文化往往体现出开放性,等等。应该指出,家庭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文化氛围,甚至是一种观念、一种追求。
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地考察家庭文化的存在状态,我们就会发现,家庭文化往往并不是完全的固定形态。在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家庭文化是一种客观的文化存在;在特殊意义上,我们却很难描绘家庭文化的具体形态,也难以形成具体家庭的文化体系,更很少有家庭文化的具体蓝本。当然,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愈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文化就更应该具有活力。家庭文化之所以通常不具有固定的形态,原因就在于家庭文化主要是一种消费性的概念,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满足家庭的文化消费需求,即使是家庭的文化创造也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家庭在进行文化消费时,没必要再制造一个家庭文化的蓝本,或者专门建立一套家庭文化体系。譬如我们需要学习科学知识,不可能再去编写科学书籍;我们需要电脑软件,也不可能再专门编制电脑软件;甚至我们需要欣赏电影、戏剧、音乐会,家庭没必要也不可能自身制作。正如我们日常的物质消费不可能完全由自身解决一样。应该说,家庭文化是一种流动的、弹性的文化,它的盈缩限度较大,通常表现为不固定形态。影响家庭文化形态的因素有二:其一,整个社会文化。一般而言,社会文化整体繁荣、发展,走势强劲,影响力大,家庭文化就活跃、兴盛,发展的空间就大,家庭文化则呈现为“盈”。其二,家庭及其成员的需求。家庭及其成员有文化的需求,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家庭文化才有可能丰富和发展,否则家庭文化的生长就不具备现实的可能,家庭文化则呈现为“缩”。
从根本上讲,需求是家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之所以日渐需求文化,原因在于现代人需要用文化支撑自己的信心、信念,需要用文化丰富精神上的自我。生活在现代社会,物质确乎越来越丰富,社会的物质消费欲望日益膨胀。然而,物欲成为一种诱饵或牵引力,使人们陷入对物质的无限的不间断的追求之中,生活节奏骤然加快。人们没有因为物质的丰富而变得轻松,反而普遍感到压力越来越沉重。在某种情况下,物质上的丰富与精神上的困惑是相伴而生的,当物质欲望不断得到满足之后,人们生活的目标却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精神上的空虚和脆弱不是丰富的物质能够弥补的,而是需要精神上的东西来滋养、来充实。因此,人人需要文化,家庭更需要文化。因为家庭是人们奋斗的大本营,家庭坚定、稳固、充满动力一般能够使家庭成员坚定、自信、富有活力。在一个不断物化的社会,人们需要拥有足够的物质,也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心、信念、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有精神和理想追求。这是完善的人、完善的家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家庭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是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通过整合家庭成员的信心、信念、精神追求而形成的合力,是家庭文化的主线和核心,是家庭文化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它们能够反映出特定家庭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三、家庭文化的作用
我们说家庭文化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反映,或者说主要体现为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家庭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和单薄的概念。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家庭的规模越来越趋简单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国家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环境不断地优化,所有这些都为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或者说,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现代人的普遍追求,因而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家庭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已经指出,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家庭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家庭既是物质的组合体,又是精神的组合体,仅有物质生活的质量远远不能反映家庭的生活质量。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而且对于现代人来说,物质上的需求相对容易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则不太容易满足,精神的空虚和信仰的缺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问题之一,而精神上的问题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完全能够解决的。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文明意识的上升,但同时物欲的泛滥横流正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灵魂,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正在经受着艰难的历炼甚至经受着痛苦的蜕变。由于人们观念和精神上的断裂和空档,现代家庭的精神保护层和防护网也出现失衡和碎裂,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的东西正越来越严重地侵害着现代家庭,引发越来越多的家庭问题,譬如离婚率逐年攀升,婚外情、婚外恋、婚外婚增多,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同性恋、多重性关系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家庭、家族犯罪案例频发,等等。这些对家庭的存在和稳定形成严重的冲击。面对种种问题,建立精神的“防护墙”显得特别必要。因此,提高现代家庭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预防和克服现代家庭问题的重要途径。
家庭的性质决定了家庭从建立开始就不能只是物质的构成,还必须是精神的构成。因为说到底家庭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有感情、有理性、有意识的。在现代社会,感情、理性是组成家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对现代人来说,文化家庭比物质家庭更重要。从根本上讲,家庭成员建立的美好情感、共同的追求、趋同的价值观念是家庭稳定的关键。家庭文化是家庭的润滑剂、粘合剂,对建立现代文明、健康、民主的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圣刚:当代中国家庭秩序论纲[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25
2、雷洁琼:中国婚姻家庭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13
3、丁 文:建国50年来中国家庭巨变[J].学习与探索1999-6
网址:论当代家庭文化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0632
相关内容
家庭自动化系统论文.doc.家庭自动化系统的论文
美国当代婚姻家庭治疗理论体系
创意家庭论文
汉服文化的流行与论争:当传统服饰走入当代生活
家庭自动化研究论文
浅谈家庭自动化系统的论文
浅谈家庭自动化系统的论文.doc
家庭教育论文范文(5篇)
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