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跌倒已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每一个踉跄背后,不仅是身体的创伤,更可能引发骨折、脑损伤等严重后果,甚至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其实,80%以上的居家跌倒事件是可以通过科学预防避免的。接下来,我们将从居家环境改造、身体机能提升、生活习惯调整三个维度,为老年人筑起安全防线。
居家环境改造:消除隐形 “绊脚石”
居家环境中的隐患往往隐藏在细节中,通过针对性改造,能显著降低跌倒风险。地面防滑是首要任务,卫生间、厨房等水渍高发区域,建议铺设防滑地垫,或更换防滑性能强的地砖。注意地垫边缘要平整固定,避免因翘起导致绊倒。此外,及时清理地面杂物,电线、拖鞋、地毯边角等都可能成为“绊脚石”,养成随手归位的习惯至关重要。
通道畅通是行动安全的基础。保持客厅、卧室、走廊等日常活动区域宽度在1米以上,避免堆放纸箱、花盆等障碍物。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可在床边、卫生间安装L型扶手,高度控制在距离地面85-90厘米,确保抓握稳固。夜间照明同样关键,在床头、楼梯、走廊安装感应夜灯,光线柔和不刺眼,既能照亮路径,又不会影响睡眠。
身体机能提升:打造稳固“底盘”
我国一项老年人跌倒的证据总结提出,跌倒预防的A级推荐是来自 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的运疗法。我国常用的运动锻炼多为抗阻锻、奥塔戈运动 、八段锦、太极拳等,这些运动方式均能提高身体活动度以及功能锻炼效果,通过科学锻炼,能有效改善身体机能,提升防跌倒能力。每周进行3-5次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练习(每次30秒,左右交替)、脚跟脚尖行走,可增强本体感觉和协调性。力量训练也不可或缺,靠墙静蹲、坐姿抬腿等低强度运动,能强化腿部和核心肌群。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锻炼计划,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视力和听力问题会干扰身体对环境的感知,定期检查视力和听力至关重要。每半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及时矫正老花、白内障等问题;听力下降者要正确佩戴助听器,并定期调试。此外,药物副作用也是跌倒的潜在诱因,部分降压药、安眠药可能导致头晕、乏力,服药后需注意休息,出现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
生活习惯调整:培养安全意识
日常行为习惯对防跌倒同样重要。选择合适的鞋履,避免穿拖鞋、高跟鞋或鞋底磨损严重的鞋子,优先选择防滑、合脚、有支撑的运动鞋或老年健步鞋。行动时放慢速度,起床、站立、转身等动作要分步骤进行,下床时,先把床栏放下来,然后在床上平躺30秒,让身体适应一下;接着坐起来双腿下垂,在床边坐30秒,避免突然坐起导致头晕;之后站起来静止30秒,感受身体平稳、无不适后,再慢慢走动。这样能有效防止因体位突然改变,引发体位性低血压而跌倒。定期整理居家环境,建立“随手检查”的习惯:洗澡后及时擦干地面水渍,睡前清理卧室通道,晾晒衣物时避免遮挡行走路线。家人也要参与到防跌倒行动中,定期检查家中设施安全性,帮助老人安装扶手、更换防滑垫,用行动为老人营造安全港湾。
应急准备:为安全兜底
即便做好万全准备,意外仍可能发生。家庭中应配备急救包,包含创可贴、碘伏、冰袋等基础用品,并在显眼位置张贴紧急联系电话。建议老年人佩戴防跌倒报警器,遇到突发情况可一键呼叫求助。同时,家人要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如骨折固定、心肺复苏等,为救援争取黄金时间。
预防跌倒,是一场需要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 “持久战”。通过居家环境的细节优化、身体机能的科学锻炼、安全意识的日常培养,我们能为老年人打造更安全的生活空间。每一个防跌措施的落实,都是对长辈健康的深情守护,岁月安稳,步步皆安。
作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特需医疗部主管护师 胡梦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特需医疗部护师 付佳文
审核: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护师 郑薇
封面为版权图,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