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離日常生活還有多遠?(瞰前沿)

发布时间:2025-08-30 15:07

科技前沿:生物打印技术有望制造人体器官 #生活常识# #科技前沿#

  圖①:機器人選手在踢足球。
  本報記者 王昊男攝
  圖②:機器人選手在酒店清潔項目比賽中。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圖③:機器人選手在自由搏擊比賽中。
  本報記者 王昊男攝
  圖④:機器人選手在參加1500米決賽。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圖⑤

  圖⑥

  圖⑦

  核心閱讀

  人形機器人不僅在運動場上翻騰跳躍,還在工廠車間精准作業。一個現實問題引發廣泛關注:人形機器人,離日常生活還有多遠?

  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應用,機器人還需在技術突破、倫理規范、成本控制等方面爬坡過坎。

  

  這個月,北京迎來兩場世界級機器人盛會。8月8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召開,國內外200余家機器人企業參會,其間百余款新品發布。8月14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啟幕,吸引了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280支隊伍。從會場到賽場,人形機器人各顯身手、各展其能。

  處於從實驗室技術突破向產業化應用跨越的關鍵階段

  跑步、跳舞、翻跟頭、穿越障礙……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500余名鋼鐵“健將”走上國家速滑館的賽場。最后一個比賽日的5V5足球賽中,“清華火神隊”用自主研發的算法和策略以1︰0擊敗德國隊奪冠。

  “足球項目共有海內外48支隊伍參賽,使用的全部是我們的機器人。”北京加速進化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副總裁董浩介紹,皮實耐摔、開發者友好,是加速進化機器人的顯著特點,“參賽隊在我們的框架基礎上,再進行決策程序的開發。”

  33.71秒、394.40秒,這是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宇樹科技的G1機器人和H1機器人分別在100米障礙賽、1500米比賽奪冠的成績。盡管與人類專業選手比起來,機器人的成績還有差距,但在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看來,這也意味著機器人還有很大的潛力,“用不了多久,機器人一定會比人類跑得快。”

  人形機器人何時能“跑”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機器人中心研究員賈寶雄認為,在跑步、跳舞等特定任務中,人形機器人在極限狀態下的運動能力已達到較高水平,但要讓人形機器人真正進入日常生活,還需在多個方面取得突破,“其在通用場景中的自主性、運動與操作的准確性和穩定性,以及與人交互時的安全性,都需要進一步提升。”

  “全球范圍內,硬件物理性能持續突破、人工智能實現決策能力代際躍升、數據集與虛擬仿真等支撐技術不斷夯實。”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技術呈現多點突破與協同躍升態勢,正處於從實驗室技術突破向產業化應用跨越的關鍵階段。

  “大腦”開發是關鍵

  人形機器人的研究起點,可以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如今人形機器人的“爆火”,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具身智能技術的發展。因此,許多人對人形機器人的關注不隻在其運動能力,也在其智能程度。

  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中獲得自由體操比賽冠軍的“鬆延動力小頑童”,賽場上的空翻動作非常驚艷。鬆延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姜哲源說,在硬件和運動能力上,我國人形機器人位於全球前列,“但在人形機器人‘大腦’的開發上,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突破並不多。”

  為什麼有的機器人跑步時會偏離跑道?為什麼拳擊比賽中機器人有時找不到、瞄不准對手?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觀眾笑過之后,也會好奇背后的原因。部分原因在於,很多機器人選手都是由人來遙控的,人的操作熟練程度、周圍電磁環境對遙控信號的干擾等因素都會影響機器人的表現。

  為了鼓勵智能化,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規則制定上做了設計。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獲得100米“飛人大戰”冠軍的天工Ultra機器人,實際上並非第一個沖線,但由於其是全場所有選手中唯一採用全自主導航系統的機器人,全程無人遙控,根據比賽規則,天工Ultra機器人的用時被乘以0.8的系數,因此名次最高。

  “依托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開物’,機器人還能在工業生產、商業服務、物流、特種作業、家庭服務等場景完成任務,實現一腦多機、一腦多能。”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說,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是一個漸進突破的過程,“不斷提升智能水平,才能更好地幫助和服務我們。”

  “現有硬件雖然仍需持續優化,但已經具備了基礎可用性。當下,真正的瓶頸在於具身智能還未完全成熟,這是制約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關鍵。”在王興興看來,要讓人形機器人真正走進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還需要一定時間。

  機器人廣泛應用還有幾道關

  人形機器人的類人外形,讓它們可以代替人完成各種工作。物料搬運、藥品分揀、酒店服務……與通常的運動會不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不同應用場景中專門設置了比賽項目。這些場景是業內認為人形機器人最有可能實現大規模應用的場景,是人形機器人進入大眾日常生活的“前站”。

  “現在,人形機器人已能在表演、娛樂等場景中較好地為我們提供情緒價值。結合輪式等形態,它們也能承擔起倉庫、超市、藥店等場所的分揀和搬運工作,減輕人力負擔。”賈寶雄說,但是讓人形機器人真正走進大眾生活,除了技術層面的突破,還面臨倫理、成本等問題。

  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價格是一道大關。熊友軍舉例,目前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訓練,需要大量機器人的運行軌跡數據,“高質量數據不僅稀缺,且成本高昂,成為制約具身大模型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提高了人形機器人的訓練成本。”

  不僅需要攻克技術的耐心,更需要保持對倫理的敬畏。“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后,如何保証我們的隱私?”“我們應該如何與機器人共處?”這些問題,都是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熱議的焦點。

  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71%。中國電子學會預測,到2030年,我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8700億元。

  人形機器人還在加速進化中,我們期待它們“跑”進千家萬戶、融入日常生活的那一天。

  

  趣科普

  看!機器人的“特異功能”

  電子鼻

  電子鼻(見圖⑤,資料圖片)的基礎是氣體敏感單元,將環境中的各種氣體濃度通過半導體、電化學、光學等原理轉換為電學信號﹔再使用微機電系統技術將敏感單元微型化,將對不同氣體有著不同響應特性的敏感單元陣列化﹔最后結合AI算法,根據敏感單元陣列的信號對環境氣體做定性或定量的檢測。電子鼻可以識別生活中常見的飲料、酒、醋等液體。未來,隨著材料、集成技術等發展,電子鼻將更為靈敏、智能,應用范圍也會更廣泛。

  靈巧手

  不同類型的Casia Hand靈巧手(見圖⑥,資料圖片)各有側重。類人自由度靈巧手由21個驅動控制25個自由度,十分靈活,可完成穿針引線、調制咖啡等精細操作。高速自適應靈巧手的亮點在於最大720度/秒的超高手指關節速度,確保了作業效率,讓它在快節奏的生產線上游刃有余。三指靈巧手則採用4個主動自由度配合被動自適應結構,能夠負載5公斤,手指關節速度超過180度/秒。

  外骨骼

  外骨骼護膝機器人(見圖⑦,資料圖片)主要面向登山徒步及日常助行場景,其核心特點是基於AI自適應算法的運動識別系統,能夠通過傳感器實時採集步態、關節角度與地形信息,構建用戶的行走意圖模型,並在起步、加速及上下坡等狀態下動態調整助力模式,實現貼合個人節奏的人機協同。在結構設計上,膝關節受力點採用仿生減震機制,用於分散沖擊和降低關節壓力,從而兼顧戶外運動與康養輔助的需求。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30日 05 版)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网址:人形機器人,離日常生活還有多遠?(瞰前沿)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8172

相关内容

科學生活:智慧交通距離我們還遠嗎
星雲智慧李明:機器人產業很可能是下一個汽車產業
廣東全自動掃地機器人供應商
LG SmartThinQ物聯網平台 建構科技生活藍圖 APP遠控WiFi小家電 指尖經濟邁向IoT智慧家庭新紀元
有了它們,便利養老時代還會遠嗎?
揭秘衣服發霉的3大關鍵,換季衣物保存技巧,遠離發霉的困擾!
戴森吸塵機器人360 Vis Nav登陸中國市場
讓青少年遠離“煙卡”
做家務 機器人幫你忙(新生活 新體驗)
掃地機器人哪個牌子好? 智能小物讓你暢享新生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