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的管理与家庭经济管理美国家政学的研究对象.docx

发布时间:2025-09-01 08:48

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经济管理,增强责任感 #生活技巧# #生活小窍门# #节省生活成本秘籍# #家庭经济管理#

家庭生活的管理与家庭经济管理美国家政学的研究对象

家庭政策始于美国,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一门新兴的学科从一开始诞生就必然面临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家政学也不例外。对“家政学”这一学科名称的统一就经历了几十年的讨论,从“家事经济”、“家事管理”、“家事科学”到最后“家政学”的最终确立,不同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阐释着不同的观点。正是这些学者提出的不同见解,验证了年轻学科的不成熟与不完善,也正是这种不成熟,蕴涵着家政学所具有的内在潜力。家政学发展至今,对学科研究对象的讨论,国内外学者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或是从家庭生活的管理、家庭经济的管理,或是从哲学高度切入着重研究主体的能动性。值得肯定的是学者们追求的目的与效果是一致的,即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笔者试图运用“互构”的视角,来审视与分析家政学的研究对象,以此来把握家政学的研究目的与本质内涵。一、日本家政学对家庭生活的研究美国家政学始于比彻女士发表的两部家政著作,一部是《家事论文——供在家和在校的年轻女士所用》,另一部是《家庭薄记》。这两部著作主要介绍和论述了家庭生活事务管理和家庭经济管理的技能与方法。受此影响,美国家政学早期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家庭生活的技能,从学校课程设置上看,主要开设像烹调、缝纫、育儿、装修居室、家庭园艺和学校膳食方面的技能培训和指导。米勒(P.A.Miller)在其《高校的家政教育——一番检讨与一次挑战》一文中,指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应当变革家政学教育体系和内容。而后美国家政学的研究、教育、宣传、推广、普及工作,开始朝着新的领域拓展(如人类学、环境学等领域)。日本的家政学基本上是以美国为蓝本的,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家政基本方法的传授,如家事经济法(衣、食、住)、家庭教育法(育儿法)、家政管理法(养老、持家、交际)、家事卫生法;另一类是家务技能培训,如烹饪、插花、茶道等技能的传授。现阶段日本家政学有了新的内容,把家政学定义为: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人和物的相互关系研究入手,以研究家庭生活为中心,对家庭愉快对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造福人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几位学者对家政学基本概念的概括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注重的是对家庭生活的管理、家庭生活的规律的研究,也就是说强调家庭生活的制度、规则以及对“人”的制约性,而忽视了“人”作为主体所拥有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如王乃家认为通过对家庭生活的科学经营和管理方式的研究,使“人”在科学的管理方式的指导下,达到家庭生活科学化的目的。在这里,“人”是被作为一种“客体观”来对待的,因为“人”在这里只是被当作各种技术手段的载体,而不能发挥本有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从这种研究方式出发,客体不仅指的是围绕家庭生活的各种制度、规则(经营管理方式、生活规律等),而且把家庭个体成员也仅仅从“客体观”的角度对待,找不到“人”作为主体的位置。从本质上讲,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偏重从客体的角度对家政学进行理解,把家政学定位在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开展的教育也是指导性的,主张通过对家庭中的实际操作和具体应用层面的研究,掌握家庭生活的规律,传授家庭个体成员相应的技术和方法,然后去处理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承认,家庭制度、规则以及对家庭个体成员的制约性是实际存在的,确实可以作为外在对象加以客观性的研究,但是过于偏重把“人”当作客体去研究,往往会导致把家庭生活看作一种静态的结构。实际上,家庭个体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确实需要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方式的指导,或者说“人”在开展行动时是受到原有的结构制约的。但是,“人”也可以自觉性地认识原有的结构,调整自己的行动,而且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制度和规则,进而使原有的结构发生变化。因此,这种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方式的指导,是一种“支配性”的知识,它的内在缺陷性是:不是把“人”作为目的本身,最终也达不到家庭个体成员素质的真正提高。由此角度出发理解,“传统的家政学研究对象是从纯客体角度进行研究的,从家庭生活的实际操作和具体应用层面进行把握,没有深入分析家庭个体成员与家庭环境的相互关系,完全把“人”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忽视了对家庭个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研究。”(樊金娥,2002年)二、在家庭生活中把“人”转化为人的能力21世纪初,学界发出了另一种声音。樊金娥教授在梳理以往学者关于家政学的涵义时,指出其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在关于家政学研究的问题上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惯习思维’——凡是解读家政学或者家政学科问题,必然要从综合与应用的视角出发去进行思考”从上述对家政学概念的概括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深入分析“人”与家庭环境以及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考虑到了“人”在家庭生活中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个体自身看成是一个能够自行修改角色和行为的积极主体,也因此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个体认识家庭生活问题的思考原则、路径、方式和趋势上。如通过对家庭生活中家庭个体成员的角色和行为的研究,使“人”获取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科学思维方式,以此来获得构建和谐家庭生活的方法和途径。在这里,把“人”作为主体观的研究方式,承认“人”具有自觉性认识原有的家庭制度、规则以及调整自己行动的能力,并且通过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能够适应制度、规则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的状况。吉登斯也认为,个体在日常行为中拥有着“本可以别样方式为之”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转换能力或建构能力。通过对这种个体建构能力的培养,把处理家庭生活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内化于主体内心深处,这样便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衍生出处理各种问题的技术与方法。总的来说,从主体角度出发研究家政学,就是要从把个人看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是各种技术和手段的载体或者“文化的沉淀物”,转变到通过对个体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能处理各种问题的建构者上。三、互构的研究对象家政学所追求的目的和效果是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对“家政哲学”视角的理解,最关键的是如何真正提升家庭成员的素质,也就是培养家庭成员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而不是直接传授给家庭个体成员现成的知识。(樊金娥,2002年)吉登斯认为“人们对有关社会生活的知识(即便这种知识已尽可能地得到了经验的证实)了解得越多,就越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命运,是一个假命题”所谓互构“是我们对参与互构主体间的关系的本质刻画,即指社会关系主体之间的相互建塑与型构的关系”(郑杭生)在“互构”的框架中考察家政学研究对象问题,是把握家政学研究目的和本质内涵的理性选择,也是家政学适应剧烈变化的

网址:家庭生活的管理与家庭经济管理美国家政学的研究对象.docx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5158

相关内容

家庭经济管理职业发展规划与管理
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管理办法.docx
第五章家庭管理一家庭管理的概念和内容家庭管理是指对家庭生活的.doc
家庭经济管理职业道路规划与管理
家庭生活管理与家政服务整合方案.docx
最近十年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经验
家庭经济管理的原则-家政管理
家庭经济管理方法
家庭管理学
家庭能源管理与优化方案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