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医 · 健康科普】915 减盐周:全家携手,开启科学控盐健康生活

发布时间:2025-09-13 06:30

健康讲座是获取医学科普的好渠道 #生活知识# #健康生活# #健康讲座#

"

每年9月15日的 “915” 减盐周,是推动全民关注盐与健康的重要契机。为什么减盐势在必行?普通家庭该如何从购物、烹饪到用餐,把“科学控盐”融入日常生活,还能以减盐为起点,带动减油减糖,养成 “三减” 好习惯?

"

一、先搞懂:高盐饮食,正在悄悄伤害我们的身体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的量),但我国居民平均食盐摄入量长期超过10克,是推荐量的2倍多。很多人觉得“吃盐才有味”,却不知道过量的盐(主要成分是钠)会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从心血管系统来看,钠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我国高血压患者超3亿,这与高盐饮食高度相关,而高血压又是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重要诱因。临床数据显示,每日食盐摄入量每减少1克,收缩压可下降2mmHg,长期坚持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对肾脏而言,肾脏是排出多余钠的主要器官,长期高盐饮食会加重肾脏滤过负担,可能导致肾功能减退,甚至诱发慢性肾病。此外,高盐还会影响钙的吸收与代谢,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屏障,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而增加胃癌的发病概率。

二、购物第一步:学会看营养标签,揪出 “隐形盐”

(一)读懂营养成分表:重点看 “钠含量”

营养成分表中,“钠”的单位通常是“毫克(mg)”,我们需要学会换算成 “食盐量”(食盐中钠含量约39%,公式:食盐量=钠含量÷390),换句话说人体全天的纳需要量约2000mg(对应食盐5g)。

(二)关注配料表:盐的位置藏 “玄机”

配料表的排序遵循“含量从高到低”原则:如果“食盐”“氯化钠”“味精(谷氨酸钠)”“鸡精”“酱油”“蚝油”等含钠成分排在配料表前3位,说明这款食品的钠含量很可能较高,购买时要谨慎。比如某款香肠的配料表是 “猪肉、食盐、白砂糖、香辛料”,“食盐” 排在第二位,说明其钠含量不低,家庭购买时应控制分量,避免经常食用。

(三)常见高钠食品清单,购物时多留意

除了咸菜、腊肉、咸鱼等传统高盐食品,这些 “隐形盐重灾区” 也要警惕:

加工肉制品:香肠、培根、火腿、午餐肉;

调味酱料:酱油、蚝油、豆瓣酱、甜面酱、沙拉酱;

方便食品:方便面、速冻饺子(馅料含钠高)、速食汤料;

零食:薯片、锅巴、蜜饯(部分用盐提味)、辣条。

三、厨房实操:家庭控盐技巧,简单又好用

购物选对食材后,烹饪环节是控制盐摄入的关键。很多家庭习惯 “凭感觉放盐”,其实只要掌握几个小技巧,就能轻松减盐,还不影响口感。

(一)用对工具:控盐 “神器” 不能少

限盐勺:最精准的控盐工具,一套限盐勺通常有2克、1 克、0.5克三种规格,建议每个家庭都备一套。按照成人每日5克盐计算,一家三口每日总用盐量不超过15克,烹饪时用限盐勺定量添加,避免 “多放一点” 的习惯。

控盐罐:选择带刻度的控盐罐,提前将每日全家所需的盐装进去,避免反复开盖导致盐受潮,也能直观控制用盐总量。

低钠盐:低钠盐用氯化钾替代部分氯化钠,钠含量比普通盐低25%-30%,适合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险人群(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避免高钾血症)。但要注意:低钠盐也是盐,仍需控制总量,不能因为 “低钠” 就多放。

(二)烹饪调味:3 个技巧减盐不减味

延迟放盐:炒菜时别过早放盐,建议在菜肴即将出锅前再放盐。因为盐在高温下易渗透到食材内部,晚放盐能让盐停留在食材表面,用更少的盐就能尝到咸味,可减少 1/3 的用盐量。

用天然调料替代:用葱、姜、蒜、洋葱、辣椒、花椒、柠檬汁、醋、香草(如迷迭香、百里香)、香菇粉、番茄丁等天然食材提味,减少对盐的依赖。比如炖肉时加香菇、萝卜,炒菜时放番茄,都能增加鲜味,自然减少盐的用量。

控制含钠调料:酱油、蚝油、豆瓣酱等调料本身含钠,使用时要相应减少盐的用量。比如放了10毫升酱油(约含1.5克盐),就应减少0.5-1克盐的添加。建议选择 “低盐酱油”(每100毫升钠含量≤400毫克),进一步控制钠摄入。

(三)食材预处理:减少 “自带盐”

干制食材:干海带、干木耳、干香菇等泡发时,用足量温水浸泡2-3次,每次10-15分钟,能去除部分表面的盐分和杂质。

加工食材:腊肉、香肠、咸鱼等提前用清水浸泡1-2小时,中途换水2-3次;烹饪前焯水,能进一步减少30%左右的钠含量。

四、购物第一步:学会看营养标签,揪出 “隐形盐”

减盐不是孤立的,高盐食物往往也伴随高油(如油炸食品、红烧菜)、高糖(如甜辣酱、糖醋菜)。以减盐为起点,带动减油、减糖,才能形成更健康的饮食新风尚。

(一)减油:和高盐饮食 “解绑”

我国居民每日烹调用油推荐量不超过25-30克(约2-3汤匙),但很多家庭远超这个量,且高油烹饪(如油炸、红烧)常需要更多盐来中和油腻感。

用限油壶:每次倒油前,用限油壶定量,避免 “随手倒”;

换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炖、凉拌、烤(无油),少油炸、红烧。比如清蒸鱼比红烧鱼少用50% 的油和盐;

控制高油食材:少买油条、炸鸡、薯片等加工食品,烹饪时少放肥肉、动物内脏。

(二)减糖:揪出 “隐形糖”,不被甜味迷惑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6茶匙),但含糖饮料、糕点、酱料中的 “隐形糖” 常被忽视,且高糖饮食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还可能让口味变 “重”,间接增加盐的摄入。

少喝含糖饮料:可乐、果汁饮料、奶茶等含糖量极高,1 瓶可乐约含35克糖,远超每日推荐量;

警惕 “隐形糖”:番茄酱(每100克约含15克糖)、糖醋酱、蜂蜜、糕点、速溶麦片等都含添加糖,购买时看配料表,避免 “白砂糖”“果葡糖浆” 排在前列的产品;

用天然甜味替代:煮粥、做甜品时,用红枣、桂圆、葡萄干等天然食材替代部分糖,减少添加糖用量。

五、培养低盐习惯:让健康饮食 “扎根” 家庭

控盐不是 “短期任务”,而是需要全家坚持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低盐口味(儿童每日食盐推荐量:2~3岁幼儿每天不超过2克,4~6岁幼儿每天不超过3克,7~10岁儿童每天不超过4克。)。

(一)”全家一起 “减盐”,互相监督

一个人的习惯不容易动摇,全家一起参与监督才能长期坚持。比如:

做饭时让家人轮流用限盐勺,增强控盐意识;

餐桌上不放盐罐、酱油瓶,避免餐后额外加盐;

孩子挑食时,不通过 “多放盐、多放酱” 来调味,而是用天然食材提鲜,帮助孩子养成清淡口味。

(二)点餐、外卖:也能 “三减”

外出就餐或点外卖时,盐、油、糖往往超标,掌握这些技巧能有效控制:

点餐时主动备注:“少盐、少油、少糖”,避免选择 “红烧、酱爆、油炸、糖醋” 等重口味菜品,多选 “清蒸、白灼、凉拌”;

吃外卖时 “过水”:面条、炒菜可以用清水或清汤过一遍,减少表面的盐和油;

控制分量:多人聚餐时,按 “1荤2素1汤” 的比例点餐,避免过量摄入高盐高油食物。

(三)定期监测:用数据见证变化

家里备一个血压计,每周固定时间给家人测血压,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随着低盐习惯的养成,血压会逐渐平稳,这能让全家更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人人行动,让控盐成为健康新风尚

“915” 减盐周不仅是一个宣传节点,更是提醒我们:健康饮食从“减盐”开始,从家庭餐桌开始。或许刚开始减少盐的用量,会觉得“没味道”,但身体会逐渐适应,一般2-4周后,味蕾会变得更敏感,能尝出食材本身的鲜味,反而会觉得“重盐食物”过咸。把 “科学控盐” 融入购物、烹饪、用餐的每一个环节,以减盐带动减油、减糖,让“三减”成为全家的生活习惯。人人行动,全民控盐,才能让健康的饮食新风尚,守护每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康!

晋城市人民医院融媒体中心

供稿:营养科

编辑:成宇珍

校对:开西

统筹:赵波

审核:李占明

网址:【晋医 · 健康科普】915 减盐周:全家携手,开启科学控盐健康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94772

相关内容

【健康科普】减盐行动 为健康加分
915 减盐周临近,加加酱油支招上班族:简单四招轻松减盐,健康工作两不误
“科学控盐 健康生活”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健康科普】“9·15”中国减盐周 | “就要5克”,人人行动,全民控盐!
区科协、区疾控中心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科普宣传月活动
减盐减油护健康,科学饮食新主张!
遇“健”520,用“减盐减油”的方式说爱你——“减盐减油,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健康科普进企业
健康科普 |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三减三健” 从我做起
【2022全民营养周科普】健康烹饪,从减盐、少油、控糖开始
【健康科普】“三减”健康进社区!让健康生活“落地生根”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