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静心的修炼

发布时间:2025-09-19 05:52

《静坐修心》- 基于禅修的内心平静与身心健康之道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中医养生经典#

道家静心的修炼 --心灵安顿下的快乐人生!(上、中、下) - 太极小子 - 大道天明,静观奇象。

道家静心的修炼 

——心灵安顿下的快乐人生(上)

时间:  2010年5月16日

地点:  睦明堂艺术茶室  

内容:  根据马仙蕊老师讲座录音整理  

整理:  恕飞

         我们今天进入"国学修心,五步到心"的第四个模块:道家静心。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模块是易道洗心,易经用来做什么的呢?用来洗心的。为什么洗心呢?因为我们自己经常恍恍惚惚,找不到自己的心。易经呢,八千年前的伏羲氏、三千年前的周文王、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没有专门讲心,他们讲的是八卦、六十四卦、大易之象。我们则借助卦爻的符号,回归象思维,感应到了圣人的用心。第二个模块是中医养心,我们把中医放到了修心缘起的大背景下来讲,我们今天再去看黄帝内经,给我们解决的是身心灵的整体健康,落在健康上,所以中医是帮我们解决健康问题的,而且还是身心灵的整体健康。它跟西医不一样的是它认为人是三层结构的,有身、有心、有灵,那么它每个层面都有给你的调理对治,四大不调、七情内伤乃至你的心智疾病,都有对治的方法,是修道很好的利器。第三个模块是儒家正心,上节课我们梳理了四书五经的精彩华章,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而是今天能帮助我们得到儒家正心的心法。有句话说:儒家正心以治企。在坐的你们都是社会精英,都是董事长、总经理、书记、部长,你们先要把自己的心端正嘛,对不对?然后你们才能去治理你们的企业,否则别人也会不服气你们嘛。正心的功夫,孟夫子讲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是孔夫子的粉丝,因为孔夫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出来讲心的,很厉害,今天你去国子监看看,还保留夫子当年的学生做的笔记,那个笔记就是夫子怎么引导他的学生来认识自己的一颗心。应该说如果没有我们的古圣先贤,伏羲氏、周文王、孔夫子、乃至今天我们讲的老子、庄子,他们给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打了这么好的基础,那么印度那块土地上的大乘佛法就不可能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下一个模块我们就讲禅宗了。每年我都轮流讲这五个模块,一讲到禅宗,我是又高兴又悲哀。高兴的是我是禅宗弟子,我最喜欢讲这一块;悲哀的是我讲出去,底下的人就这么看着我,那个感觉是:在讲什么啊?明白吗?因为禅宗是专门讲心性的,你离开了心性讲文字,那不叫禅,那叫方便。但是今天没有办法,这块土地上最高、最高的智慧是大乘波若智慧。但是今天大乘波若智慧弘扬不开,正法没人讲,断掉了二个翅膀,一个翅膀是儒家、一个翅膀是道家,没有翅膀飞不起来呀,对不对?所以为什么正法不重现呢?根性的文化这个基础没有补上,所以我们这个班是补课班。

那么这几轮讲下来呢,因缘机会成熟了,我们那个菩提道的班,就是专门和大家来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禅、心性、如何用常住真心在当下为我们来创造健康、快乐和智慧,那个班我们就可以开起来了。那是一个研讨班,大家有这个需求我们就为大家服务,大家没有这个需求我们给谁讲去呀?大家怎么会有这个需求呢?因为这几年坚持不断的努力,在讲易经、中医、儒家、道家,所以这个缘就是这么慢慢聚集起来的。到了这里,我们就自然开班了。

那么我们今天进入道家,道家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模块。大概我在30岁学禅之前,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学道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达摩祖师没有把印度的大乘波若智慧传来之前,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修行最高的是道家。尤其到了后来,有没有听说过全真七子?前几年讲的时候,人家还说:马老师,那是小说吧?编的。后来说:哦!真的有其人哦。呵呵,但是你们印象中的不是历史上真正的,你们印象中的都是港台小说、电视剧里那个打打杀杀的。全真七子他们今天留给全世界人民最高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对人体的内修内证,就这一套程序用今天的项目管理来看,极其精微,每一步都有确切的检验指标。并不是说我认为自己修到了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就是了。我们中国人最厉害的就是这个。我们不是把眼光放到外头去研究一个分科、然后怎么怎么做、比如计算机程序设计,那不是我们中国人最厉害的,那个真比不上西方人。听到易经你们就知道,我们这块土地上第一缕的思维曙光,就是教你怎么往内看、向内寻找,向内观看、就是走向光明。所以今天去看道家门人内修内证的每一步出现了什么内景、这个内景象征着什么、你自己的身体如何去调整它,如果是这样怎么样、如果是那样又怎么样,哇!特别让人叹服。所以道家最厉害的就是观这个象,那么恰恰我们这五个模块——易、医、儒、道、禅,全都是以“观象心法”贯穿起来的。所以有二个词你们要记住:第一个字是观,这个观字贯穿了易、医、儒、道、禅,但是因为你观的对象不一样,所以你观的方法就不一样,那个对象有什么变化呢?我给大家讲细一点。那个对象在周易的那个模块,我们教的是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观人事。所以,它同样是观。就这个观的功夫是最厉害的,到了禅宗还是一个观、内观、观自在。但是你要知道这个观,我刚才讲了半天,在这块土地上,可不是在禅宗才教啊,才教的话你就晕掉了,一般根器的根本就不知道它在观什么。禅宗一教观,是观你的起心动念、观的是极细的东西。怎么来的,我刚才说了嘛,前面的古圣先贤已经给我们打基础了,在周易这儿就开始了,观的是什么呢?刚才说: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观人事,观的是它的阴阳变化。因为那个阴阳变化呢,古人看那个易嘛,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周易的易,所以古人观日月的变化,太阳啊、月亮啊,看它们的昼夜交换、寒暑变化,拿什么观呀?那个太阳月亮是实体的,拿眼睛观就可以了,那个观你可以理解为观察,没有问题的。因为一个有形的东西就用眼睛来观,这就是一开始,简单吧。要记住啊,圣人的苦心可不是要你去观这个。下面慢慢就变了,是这个,非这个;非这个,是这个。到了中医里头那个脉象,那个把脉,那还是观吧?这个观就不一样了。比如看舌诊、看脉诊,那个观、那个把握就不是一种外在的了。明白吗?观察一个外在的东西,那个象是粗还是细?粗啊。那现在教你观身体里气血的变化,这个象,我们看脉象的沉浮、快慢,是不是比外面的那个象细呀,这个时候你观一个细的东西是不是比观外面的东西更加的需要思维专注呀。好,记住了,就是你的心能专注在一个事情上,就这一点点功夫就了不得。你这个人但凡有一点点专注在一个事情上的功夫,我们不说出世,就说入世,你都容易比别人成功。这不很简单吗?小孩子都想学习好,都想要老师表扬。但是他们天生的素质就是不一样,有人就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比如一堂课,他就盯着老师,老师给他一个眼神他马上心领神会,老师就知道这个孩子很懂事、是个好苗子,是不是?另外一个孩子也很想听,但是他就是不能专注在老师讲的这个事情上,一会儿就跑掉、一会儿就跑掉,这就是宿世带来的。为什么那个孩子能专注呢?因为他往生有过对生命的学习和训练,就这么简单。所以我们说,上一个模块,就是儒家正心这一块,儒家开始就讲:明明德、三纲领、八条目,他就分了三大块、八个细的子条目,教你一个正确的思维模式是怎么产生出来的——止、定、静、安、虑、得。儒家是这么教的,你怎么敢相信你做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是有力量的?你怎么敢相信你签的这个合同,没有那个啰里巴嗦、婆婆妈妈、乱七八糟、反反复复的追债、讨债、补款?哦,签那个合同的刹那你的心是有力量的。你当下敢相信自己是因为你这颗心是端正的。我们说儒家讲正心,不是禅宗说的是无限生命,它是专注在今生,孔夫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我就说今生的事情。它观的这个象并不是禅宗说的遍虚空、尽法界,无形的东西,它就说正面的思维,我可以把它搞定,这里面就有心专注的力量。所以儒家的观,它依然是观,但你就不能说它是观察,而是观注、是集中力量的观。你能够把力量集中起来,你的心就比散乱的时候有力量嘛,对吧?所以,它观的对象虽然还是一个象,有形有象,可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由自心推延到外界,所以我们叫:儒家正心以治企。你把自己的心正掉了,就可以修、齐、治、平,这不是儒家的理念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重视教育,通过对生命的教育我们今生懂得如何端正自己的心念,然后修、齐、治、平,由己推人。

那么我们今天进入道家,大家的思维就要跟着我又要变了。道家和儒家不一样的是,它对思维的过程更加的细腻,当然还没有到禅宗那么细密。道家讲的观是观想,其实从密宗来说观是观、想是想,是二回事。但是,就好像一个艺术家想画一个山水,他的脑海中首先要产生那个山水一样,你不要小看这一点点功夫呀,你先要把山水的象在你的脑海里想出来。从禅宗来讲,那也是一个妄想呀,那也是你的思维造作出来的东西。但是如果你连这个东西都没有的话,这个台阶你还不好过去,因为道家讲的是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记下来,今天我们讲的主题叫道家静心,副标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心灵安顿下来才会有快乐。你看,我们每一个模块都没有离开现实讲。中医我们讲得是健康、健康人生;儒家我们讲的是幸福人生;道家我们讲的是快乐人生。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心灵安顿下来才有快乐。思维一下这句话,非常有意思,比如我们今天来听道家静心,一群师兄弟聚在这里,但是现在你们互相观一下象,每个人每个人呢,坐的姿势都不一样,不管是靠着的还是坐着的,那你现在有没有观察到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为什么?那答案只有一个,不管你现在是怎么样子坐着你会觉得你现在这个样子比较舒服,是不是这样?这个舒服的背后是什么?是快乐!我们所有的人都一样,我要快乐,众生跟我一样,他也要快乐,每个人都不会离开这个主题,我们的生命是追求快乐的。所以,因为这个宗旨,你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个起心动念、每个姿势背后都是因为你认为这样会舒服一些、比较快乐。因为你有这样的动力,你才会这样来思维,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就决定你后来展现出来的很多很多情景。所以,我们现在透过这个现象,看到背后我们每个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都需要快乐。

那么,在道家这个模块,就在2500年前,几乎和印度的圣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同时,在我们东方,老子创了道家这一派,他也发现每个人每个人,他都是需要快乐的,于是他就开始教我们怎么能得到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快乐在哪里?我们可以再思维一下,我们认为有一个快乐,那么我们的这个快乐是不是说顺着我们的惯性思维习惯的?顺着自己的惯性思维习惯就会快乐吗?比如说我现在比较累一点,那我就靠着墙,就比较舒服、快乐。那我经常这样靠下去会不会让我越来越快乐?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顺着我们的一种习性是不会永远快乐下去的。

早在2500年前,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的古圣先贤,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就说了:顺着我们的惯性思维习性是完全没有希望得到快乐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性是将自己宝贵的精气神投射到外在的目标上,以致成为了一种惯性力量。但问题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快乐和那个外在的目标是二回事情,你只有往回看、往内看才可能快乐。我们的惯性是把所有的注意力往外看,又发生了什么?这个世界又发明了什么?在道家静心这个模块是教你一种智慧,把生命的方向返回来、向内看。

你们可能不太相信,因为这个模块还好一点,我下一个模块要讲到禅宗的时候,他们就经常不忍目睹、不忍听我在那里讲。比如,举一个例子,上一次我们讲道家的时候,不是组了一个团去武当山吗?当时有好几个学员是胡润排行榜上的嘛,然后他们就听我在那里讲人生的本质啊,讲到最根性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几个就说:马老师,难道你不快乐吗?马老师,难道你觉得这个世界是苦的吗?你觉得哪里苦、不满足,我捐给你,你想要什么?我捐给你。我说:不是,不是这个问题,是你要看到世界的本质,你要理解我们古圣先贤的智慧不是来教你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他是教你来看这个世界的本质的。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怎样的?这和我们现在自我认定的生活状态,它是二回事情。举一个例子,我们刚才说了这个课的主题是:道家静心;副标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的心灵安顿下来才会有快乐。而离开心灵的快乐是虚无的快乐、是片段的快乐、是不长久的快乐。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这么大的功夫嘛,你不可能把心老放在自己身上,你的心总是往外走。你的心只要一往外走,快乐就离你远去了。对不对?所以,道家教你要经常把你的心安放在自己身上,这是最快乐的。

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好朋友、一个女孩子,基本上我们二个人同时展开我们的人生——高中、大学,然后她去国外,之后她回来,她现在比我成功,她的感觉很好。于是她这次回来就说:她现在有钱了,她请我去她住的全球连锁酒店喝咖啡。一杯咖啡45元。

她说:不会吧?这么便宜?

我说:你再看哦。

她说:哦,45美元,这还差不多。

这样很有面子。以前我们俩经常在一起聚会,45美元,她可能请不起,现在她有钱了,45美元,她觉得便宜了。于是,那个waiter把咖啡端上来了。

她跟我说:他的服务态度不好。

(你有发现问题吗?我们俩上高中时候,她四毛五请我吃一个什么东西,我们俩就很快乐,但现在20年后,45美元她请我喝咖啡,可她就不快乐了。为什么呢?因为她觉得那个waiter的服务不好。)

我说:很好啊,我觉得人家很好啊。

她说:你看,他那个鞠躬、还有他微笑的样子,他这样的鞠躬、这样的微笑,是因为他怕他的老板把他fire掉,他的这种姿态、微笑并不是从他的心里头发出来的。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即便下一回,有一个人他可以花450欧元请我喝一杯咖啡,快乐的钥匙也不一定在他的手里。所以这个问题,我经常想:未来世界的快乐模式是什么样的?我出去讲课,比如到上海,他们请我住在黄浦江边上的五星级饭店里,客户经理就递一个卡片过来,让你来做“顾客的反馈”,然后说:您希望我们还能为您提供哪些超出您的预值的服务?是这样吧?五星级的嘛,超出你的预值的,显示此店的服务是超五星的,或者是五星价格,六星待遇。于是我就想,透过这个现象你去看他背后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是有问题的。他首先预定:这个顾客是刁钻的顾客、他永远不会满意,是不是这样?他首先预定这个顾客会提意见,不管服务怎么好,他还老要求有超出那部分的。我已经是五星了,但顾客一定还有超出的那部分,我要把他超出的部分服务好,他这样才会给我满意。他先设这样一个概念:顾客是挑剔的、顾客是来找麻烦的、所以我们只有把服务做得更好。但是我请问诸位:对顾客,你就是做到了六星、七星,顾客有没有超七星、八星、九星的要求呢?所以这个设想永远没法得到一个balance。如果我们的思维模式、在未来世界、我们把所有的外物都造得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我们把所有的硬件都做得非常棒,但是我们所有的思维方式还是这样对立的。我站在我这面,你站在我的对面,我们永远无法达到我们今天说的“和谐世界”。真正的和谐从哪里开始?从心开始。所以你就可以看到为什么在欧美、在台湾,(我们讲得好像有点跑题,但希望你明白道家这个模块、祖师的苦心,在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智慧)为什么在那里一个有机的苹果,长得又难看还钻出半条虫子来,其价格比那些又大又红又圆的苹果还贵?这不是我编纂的,是真实的,你们在网上可以查到。一个从中国到美国留学的女孩的经历,她刚把这种现象的帖子发到网上,说了一句牢骚,所有的帖子就把她截住,说:虫子吃的苹果保证是健康的,你就不觉得你找到了一个健康的苹果吗?我们终究要为我们的心不能安住在自己的身体内付出代价,我们为什么要去创造一个又大又红外面涂了二十四层腊、用了无数的农药和杀虫剂的苹果呢?因为我们不能接受一个自然生长的、生出了半条虫子的苹果。我们的心在不断的往外攀缘,我们需要的是大、是红、是有光的苹果,于是,是谁创造了这个恶性循环?是我们自己的心。于是那些果农就用激素将苹果催熟变大、无所不用的手段把它变红、为了把它变得很光亮就不断反复的刷蜡,整个流水线下来要刷二十四层蜡,那个蜡已经完全毒到里面去了。你要的嘛,对不对?你无法接受一个苹果出来是自然的、风吹日晒的样子,你不能接受,你要的是一个特别的东西。我们的心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当你需要一个特别的东西的时候,你就给自己创造了这样的一个梦,然后你就要为这个梦付出代价。那个苹果吃下去就是毒药,你其实在喝化肥、农药、杀虫剂。所以,真正的心灵环保者发起的有机农业环保组织之所以能把一个自然的苹果卖得比那些又大又红又涂了二十四层蜡的还贵,是什么?他改变了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了商业模式,究其根本,他从哪里改变了商业模式?是从心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情愿买这只又难看、又有虫子的苹果。注意啊,这个思维模式和刚才讲的五星级的完全改变了,只是因为他站在了对面那个人(消费者)的角度想。比如这只苹果是你卖给我的,心想你为什么费这个劲,你不用机器、你自己弓着腰在太阳底下、恢复最原始的农耕,你的用心是让我尝到一只自然的苹果。现在一个自然的苹果在我们这个商业社会里就很奇缺了。对不对?你为什么愿意费这个劲卖我这只苹果呢?你是站在我的角度上想的,对不对?你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为我着想,瞧瞧,现在的苹果虽然又大又红,但是它有毒药和杀虫剂、还裹了二十四层蜡,为了你,我情愿去做一个天然的、自然的、有机的苹果。你们有发现吗?只有双方换位思考,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想的时候,不仅创造了超出我们预值的财富,而且达到了一种主客之间满意度平衡。我也降低一点标准,你也降低一点标准,你站在我的角度替我想想,我站在你的角度为你想想。有明白吗?我想了很长、很长时间:未来的世界快乐幸福的模式从哪里来?我现在似乎找到答案了,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个。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显得很有意义呀。而且我非常希望能把这种思维方式带到我们的企业当中去,实际在这个事情上是三位一体的,就是以一个最初的制造者、一个最终端的消费者、一个在中间的销售者来说,他们三个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时候,就不会有那种冲突和矛盾了。这不就是反观自心吗?这不就是回光返照吗?这不就是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教给我们的一套“阴阳和谐”思维方式吗?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心,所以是长久快乐的。

来,现在我们的思维从苹果上拉回来,你们看到了吧?看到学道家智慧的妙处了吧?我每次讲课多辛苦呀,又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还要结合实际、要让你们看到国学的智慧在今天、在未来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你们才觉得说:哦,那好吧,我们来学习吧。

道家静心的修炼:心灵安顿下的快乐人生(中)

道家静心的修炼 

——心灵安顿下的快乐人生(中)

时间:  2010年5月16日

地点:  睦明堂艺术茶室  

内容:  根据马仙蕊老师讲座录音整理  

整理:  恕飞

来,先推出我们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585-500年,在这个时期,我们应该不陌生,因为上一个模块,在孔夫子的时候,我们就说到了东方三圣:老子、孔子、释迦,都生活在这个时期,即公元前五百年左右。而这一时期,不仅是东方出了三位圣人,同时在世界上,比如说基督教等等也开始萌芽。一位德国的哲学家发现,在公元前五百年这个时空点上,是非常特殊的时期,代表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复苏,所以才出现了这些古圣先贤。所以,他给这个时期取名字叫:第一轴心期。问题是从公元前五百年到今天的二千五百年后,今天是2010年5月16日,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脱离第一轴心期。什么意思?我们现在所有的智慧还是那个时候原创出来的,所以我的老师王教授就说:国学是回归原创的智慧。人啊,生命要有成长,他必须要回到原点、回归原创的智慧。我们现在还在分享着第一轴心期间这些古圣先贤们提出的对生命的经验。现在还没有更新,什么时候会出现第二轴心期?有可能通过一个空间维次的更替,把人的思维、未来的思维模式更新出来。否则这种冲突不消除的话,人永远无法找到真正的清净、自在、幸福、快乐。那么,关于老子,在《史记》里有一个《老庄列传》,给老子和庄子做了一个传,里面记载了老子的生平。现在关于老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出生地,是在河南的鹿邑,所以老子不是天上的神而是地上的人,他真的来我们这个世间应化过,在二千五百年前。你要注意啊,道家和道教是二回事,我们今天讲的是道家,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但是,后来呢?张道陵又创了一个道教,一旦成了宗教,它有自己的礼仪规范。道教,原来叫五斗米教。张道陵,就是张天师,他说老子上天了成了太上老君。所以,老子的身份你要搞清楚啊,第一,他是地上的人,他真的来过;第二,他是道家的创始人;第三,后来的道教把他尊为太上老君,第四个,我们说的老子还有一层意思,相当于道德经,道德经又简称老子。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最有名的就是第一章。道德经,最要命的就是说明白了二件事:一个说清楚了什么叫道,一个说清楚了什么叫德。为了说清楚这儿件事,费了好大好大好大的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进入道家这个模块,你就要学道。问题是,道,这个清净本体,用老子自己的话叫“绝圣弃智”,什么意思呢?无名本体,本不可说,无法借助现在的概念和语言说,但是又不得不说,那怎么说?只能象说。这就讲到了道德经的缘起。道德经怎么来的?有一种说法,相传老子成道以后一路向西行,走到了今天的函谷关一带,西周大夫尹喜夜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道将有真人从此经过,于是前往函谷关迎老子至楼观台,老子在楼观台讲经论道,并著道学巨著《道德经》。中国的整个地理地貌是西北高、东南低,这个风水就象一条龙,龙头在西北,龙尾在东南,所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从西北边开始萌芽,函谷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咽喉要塞,当时守城的关令看到一团紫气从东边过来。(因为一个人内修内炼是会发光的。上一个模块的《大学》都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一个人的德行像阳光一样能让你的身体很通透,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所以一个人修炼得很有功夫的时候自然就发光。)他看到一团紫气从东边过来,他知道来了一个很有修为的人,于是他就请老子把他的体悟写下来,做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道德经不过才五千个字而已,但是费了劲了,你如果回不到那个先天情景里就发现真费劲。第一点:无名本体,本不可说,不得不说。一个圣人不好说“道”,但你又强要他说“道”,他不得不说“道”的时候,他就想了种种办法让我们明白“道”。所以在这个模块,我认为你明白他是怎么说的比他说了什么更重要。中国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一个鱼就是一个实体:fish;第二个渔是方法,fishing,教你捕鱼的方法。我讲课从来是注重fishing。我的老师说:你懒都没关系,你没把八十一章看完也没关系,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知道那个方法就好。讲到禅宗,你们就知道了,这个方法是什么?这个方法是教你看到生命背后的本质的路径。而所谓文字就是指月亮的手指头,怕就怕你揪着那个手指头说:哎,“道”就是这个。你把那个手指头研究得特别特别清楚,但是老子最后说:这不是我说的。佛讲法四十九年,最后他说什么?我一个字也没说、我什么也没说、如果你认为我说了什么,你就不是我的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生怕你执着那个手指头揪住不放,认为就是那个月亮。正因为清凉月光无法描述,那么我们通过“象思维”把易经、老庄、孔孟、乃至禅宗、书画、诗道,替大家梳理以后发现:古圣先贤真的很慈悲,虽然他没法说但他又不得不说,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怎么说呢?象说。所以你作为一个学生做功夫要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功夫,你做的功夫就是琢磨他给你的那个图象、那个情景、那个意境背后的能量和信息。禅宗也是这样,给你一个话头,你就参那个话头。有明白吗?这就是你看道德经的第一点,你就要明白道德经是把老子的智慧设了种种的比方、打了种种的比喻告诉你说。第二点,你看到了这里的时候,你要知道,他所有的比方、比喻就讲了二件事,其实就这么简单。一个教什么是道?一个什么是德?那到底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

好,翻开道德经,第一章第一段,:“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这一段是五千言的核心,解决了刚才说的二个问题,所以这一段叫道之本真。道家称之为“本真”、哲学相应的词叫“本体”、佛家叫“实相”、禅宗叫“见性”、儒家叫“明德”,是最后无法言说的那个东西,这一段就解决这个问题,即道之本真。但是道德经又叫无名真经,是无法以概念、名称、文字命名的真经。如果以前在禅堂上讲这一段,怎么讲呢?一上来“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或“道可道 非恒道 名可名 非恒名”),叮!磬一敲,下堂了,讲完了。禅宗讲就这么讲,不啰嗦,不是道之本真吗?不是无名真经吗?无法言说的嘛,为什么还说五千言,这么啰嗦,还说了九九八十一章。你有明白吧?后面都是为了解释这个的。真正的就这一段,这一段里就这一句话,给你了。有注意啊,这就是古人教学的方法,什么教学方法?一等一的学生,从心性上了脱。大乘的般若就是这个:“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顿悟派。识得常住真心,本自清静!明心即得一切清静。明白了吧,叮!磬一敲,下堂。那个第二等的呢,老师在说什么,没明白呀,不得已,再给你多说二句,多说二句的后面那个有二个版本,等会儿给大家说。然后说,这个也悟了,也是好学生,是中等根器的学生。后面教你的是观,我们不是说观象观象吗?象不一样,观的方法不一样,这个象,你记住,在道家里的象是什么象,是无形之象。儒家讲的是有形之象,道家讲的是无形之象。那无形的象拿什么观呀?无形的象用心观。上次有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学生,他说:无形的象拿显微镜观呵,(众笑)细胞也是有形的呀,对不对?下次我们讲庄子,庄子讲的那个象气势磅礴,拿显微镜看得了吗?你只能拿心看。所以请记住,我们的眼睛有二种功能,一种功能你向外看,你会发现一个纷繁复杂而精彩的世界,但那是假的,如幻如化的世界是自己的心创造出来的,我们的眼睛也有上当的时候,所以“眼见为实”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我们的眼睛同时还具有第二种功能,正是在道家这个模块,我们的古圣先贤教我们的,它还可以返观内视,向内观察的时候它会发现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多么奇妙?我称之为美丽生命花园。这个世界有多好玩?建议你去看:Alice in Wonderland。这个世界有多么广大?我告诉你这个世界有多么广大:一切唯心造。这个世界丝毫不比外面的世界大也不比它小,它叫: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你的心量有多大,这个世界就有多大。你说:我往里看,哦,马老师,什么也没有,黑漆漆的一团。对,你里面的世界就有那么大。你能看出爱丽丝那么好的剧本,你的那个世界就有那么大。你能把你的心量变得很大很大,你里面的那个世界遍虚空、尽法界。有明白吧?我们结合上一个模块讲的,生命的内造、内炼、内修、内证、内观的生命净化的工程,在道家里教你怎么把里面的世界变成一个光明的世界。光明就是能量,用我们今天的话讲,你有光就能去照别人了。是内在的光,这个心有力量肯定是发光的。到了禅宗,直接讲的就是这个。但是在道家这里就好玩,它生怕你不明白,它就比方、隐喻、举各种例子。道德经里老子举得最好的一个例子,你们大家都知道的,道的样子像什么一样?像水一样。道家那个词叫:上善若水。

好!刚才说了,这是道之本真,本不可言不得不言,就举例子,拿水的象来说“道”。所以无名真经不可命名的,通过构象(设置情景)就给你描绘出来了,你学国学、你具备了象思维、你就有了观象的功夫,你就通达了。要在古代,你说:老师呀,“道”像什么一样呢?老师就给你往下面讲,老师说:“道”的样子是不可以称道的,这个名称、概念之下也不是它本来的样子,没明白吧?老师下面再跟你讲后面那一段。但是如果你说:老师呀,“道”是什么?那就一个棒子,铛!敲脑袋一下。什么意思?不入道。这个问法就不对。有明白哦?是什么、不是什么,是左脑的事情,左脑负责逻辑分析判断。像什么一样?你明白吗?你们家小孩是不是说:妈妈,这个像什么一样呀?小孩子都是用“像什么”一样来说,象什么、不象什么,是右脑的事情,右脑负责灵感体悟联想。所以后面的八十段今天不讲,你也明白了。它是讲“道的样子”像什么一样?一会儿像山谷一样、一会儿像水一样、像风一样、像雨一样、像风箱一样,它就不断地、不断地给你举例子,像什么一样,通过比喻希望你感悟道的样子。这就是古人教学生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点拨你顿悟心性,就这一句话:“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第二个要是你没明白,没有顿悟,教你渐悟的方法,给你方法叫你去观:观察、观想、体悟、内观,向内去观象;第三种就是看你还不明白,给你举各种各样的例子。这三种方法你要清楚,古人是怎么把道的本真、无名的真经通过举例子举出来了。这下你就明白了,下回别人说:不是不可说吗?那怎么还讲了五千言。哦,你是明白的,老祖宗是根据学生的根器不同划成了三类,所以对三类人,同一个“道”他的讲法不一样。

第一种讲的是无象。无象,对应第一句话:“道可道 非常道”。这么讲求的是什么呢?求的是悟。有学生听了这句话就顿时觉悟了,得到了证量。第二种,教你修证方法,如何离开那个象去观察生命的本质。这么讲求的是什么?和第一类不一样的是,他得到的是理,得到了一个道理,他得到教量了。第三类,举例子讲方法,翻来覆去地给你讲,他也有机会明白。但这一类最容易“着相”,他就容易把水呀、刍狗呀、橐龠呀当成道,他求的是什么呢?求的是知识。你说,我们的老祖宗是不是有智慧呀,你要求悟的给你悟,你要求理的给你理,你要求知识的给你知识。你要明白啊,那个书放到你手里,你要明白怎么去读。

刚才说了有二个版本,我们先断一下文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一种版本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古文本来就没有标点符号,都是后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标上去的,我还见过这样的,他把前面的“道可道,非常道”断的也跟我们不一样,“道 可道非 常道”。这个我就不讲了,因为我没有这个传承所以就不讲了,他只要有传承,他老师这么教他的,那也说得过去。你就知道,以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些符号都是后来人加的。这件事情自己想得通就明白了,这不过是个象嘛。那个无形却能控制着万物造化的真理规律,老子称它为「道」。

上次在武当山我请了一位道长讲这一段,凭借自己的感受,他举了好多例子讲了好多故事来引导,给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用左脑思考事情的人,正好消消毒嘛。但我们有二位学员就听得眼睛发直,思维没转换过来。当时我就想:估计这二位以后再也不会来听了。果然,到了晚上的时候她们一致说:不行,马老师你一定要把这一段再讲一遍。我说:道长不是讲得挺好的吗?他们说:道长讲的全是右脑语言,听不懂。我说:啊!原来如此,你们就毁我吧,非得拿概念性的思维再讲一遍。人家说的“像什么”,他听不懂,必须说“是什么、是、不是”。明白吗?我们的思维方式一定要说:“是什么、不是什么”,他就懂了。你说:“像这个一样、像那个一样”,他听不懂。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心。你发现了吗?我们的心,一定要抓住什么东西。当你修炼、修炼,哪一天说,空掉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抓不住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我的一个学生说:马老师,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空掉了,我可自在了,我可快乐了。我当时正在喝水,我拿起矿泉水瓶就在他脑袋上“哐”敲了一下,我说:“你就胡说八道吧,水平也太差,连八道的水平都没有,也就胡说四道!”。那是在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在观照到自性的本来清静之后,你是快乐的。请思维在你放下的同时,今天你女朋友不理你了,再也不理你了,你心里清清楚楚她心里连你的影子都没有了,你什么感觉呀?与其攀缘在文字上不如内观一下是谁的内心在冲动起伏哦。

上次在武夷山,咱们一起做禅修的时候,上了一堂课之后,我有点不好意思地问当时边上的张同修:“咱们这是在哪里?”,张健说:“马老师,你怎么了?不是你说要来武夷山的吗?”。我当时就使劲想也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使劲、使劲想,我当时出来一个想法是“大连”,但是我又觉得不像,我使劲想、使劲想,我就是不知道我在哪里。那是把空间给忘掉了,还有时间。你走在很多人之中,你突然一下子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你也不知道自己有钱、有卡、有方向,你也不知道你去哪里,这些人你突然都不认识,你什么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你的心一点一点什么都抓不住的时候,你只有一种感觉,那种感觉叫恐惧,非常非常的恐惧。因为我们累劫往生都是紧紧地抓住这些东西,已经习惯了粘在上头,非常习惯粘在上头,就是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粘在色、身、香、味、触、法上,突然有一天,依照心经的修行次第,色、受、想、行、识,你的色阴破了的时候,没有身体了,你突然找不到你自己在哪里的时候,你什么感受啊?非常非常地恐惧,突然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当你什么都抓不住的时候,后天生成的知见陷落了。色、受、想、行、识是一层一层破掉的,你每破掉一层的时候,你就到了生命花园更深的一个地方。我的比喻(不一定恰当):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完全没有来过这里,身上没有钱、没有地图、没有亲戚、没有朋友,你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完全不知道是哪里,你什么感觉呀?你只有恐惧,这个时候你才需要,老师也好、喇嘛切诺也好,喇嘛原来的意思是一个引导者。你不要管他是否抽烟、喝酒,这跟我没关系,关键是他来过这里,他是导游,我跟他走,就这么简单。所以,你有没有在一步一步的放下,这个很清楚,你每放下一步,放的同时就是释放一种恐惧,真放下了以后你一下子就自在、轻松、解脱了。轻松和解脱需要付出代价,这就是真实的生命。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无名真经是来帮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的。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一开始的时候象什么样子呀?天地取日月之象,是阴阳之大象。阴阳初始未判的时候当属先天一炁。“无”象征先天状态,“有”象征后天状态。我们的文化从来是讲“无”的,西方的文化是讲“有”的,你也可以理解为:西方的文化是对待有形的物质实体的,我们的文化是突出无形的精神能量信息的。无形的东西是什么呀?心啊。我们的文化,完完全全就是对心来调教的,所以“无中生有”、“无中生大有”。这个是道德经说的,它说,“有,名万物之母”。等你有(合成物质)的时候,已经是万物并作了,天地生万物嘛。对应后天的物质状态,叫作“有”。那么,被称为“万物之母”的“有”和“天地之始”的“无”是什么关系呢?混成的这个东西,阴阳未判,为先天,所谓“道生一”,这个“一”是先天的东西,有个能量信息在那里。“一生二”,阴阳一判就成后天了,阴阳如何判?什么是先天转后天?唯起心动念而已。“二生三”,阴阳相感,乾坤交泰的中间状态为“三”,于是先天能量信息转化后天物质实体,后天物质实体本先天能量信息动心起念而来。“三生万物”象征“无”与“有”如此感应交合,先天能量信息与后天物质实体造化了有形有象的万物,皆由忽无忽有、亦无亦有、非无非有、即无即有的生灭起伏的变化组成的。也即佛家讲的“色空不二”,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的能量与物质不二。

下面教的是一种修炼方法,就是观象的方法。那么,你常作“无”想,回归先天状态、又称第一念、未加分别的真心、清净本体,观出来的图像情景就象“道”本真玄妙的样子。你要想得到道本真的样子,你只能回归你的清净本体去观,这个观是无心之观。非头脑思考的功夫,实心灵感受体察。所以,用禅宗的话说,以不生不灭、如如不动的心去观,才可能得到本体的样子。这句话就是最颠倒的,因为现在的人要得到那个道、要得到本体,但他干什么,他绞尽脑汁,以种种的意识心、分别心、妄想心、攀缘心去观,这不是最颠倒的事情吗?!这不就讲得非常明白吗?你想得到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叫“道”,你只能拿“无”来观。那么,如果你做“有”想,怎么办呢?“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个妙,就是道嘛,道之妙。然后,常作“有”想呢,你也能观,能观出一个象来,就好像我们开发网站、做计算机,你有一个想法、你有一个意识心,你先有一个思维在那儿,你去观,你也能观出一东西来,但是,那个我们叫科学创造、革新,你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科学家,但你生命中的幻想家和文学家在睡大觉!因为,你常作“有”想,属于后天状态、又称第二念、分别妄想执著、经验情绪,观出来的图像情景背离了“道”的样子。“故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的“徼”隐喻边界,什么东西有边界呀,有形的东西才有边界。所以,你可以创造出一个物质出来,它是有形的东西,它是实体的东西,它自然有边界。但是,你认识心的本质,它是无边界的: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所以,这里讲得非常清楚,它是二种修炼方法。一种,你以不生不灭的清净本体去感观的时候,你得到的是道的本真,这个道的本真刚才说了,不能拿语言来概括它,因为它是无名的、不可去命名的;那么你用一个造作的意识心去观的时候也可以观出一个象来,那观出来的是有边界的。实际上是说,我们今天的科学,科学是分科的,它是在它的领域里头、局部的、客观的一个规律,我们尊重。我讲国学,我绝对不说:我现在讲国学了,我讲的都是右脑的东西,我就推翻你左脑的东西。注意,以阴阳和合而论,左脑和右脑也是一个概念,物质和能量也都是概念,但科学重在研究“分”的状态,国学重在研究“和”的状态。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宇宙观唯有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会通。

道家静心的修炼:心灵安顿下的快乐人生(下)

道家静心的修炼 

——心灵安顿下的快乐人生(下)

时间:  2010年5月16日

地点:  睦明堂艺术茶室  

内容:  根据马仙蕊老师讲座录音整理  

整理:  恕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话,有许多解释。因为道德经是无名真经,它不是一个概念、名称下的逻辑思变,你问它是什么,就已经偏离了道。道的本真是本体的、恒常的那个样子,就好像看动画片一样,有个学生在问:“老师呀,道的样子像什么一样呀?”,老子说:道的样子嘛,不可言说,只可与道合一,只可用心来领悟;一旦凭借言说,就背离了恒常的样子呀。等道家之后讲到禅宗,我们就知道了:道的状态包涵着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我们已经太习惯了一对一的、直线的、非A即B、非是即错的这种矛盾对立思维。那么,突然把你的生命放大到一个无限的可能性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迷茫、不习惯。那么接着老师又说:这里的道是体用合一的。因为每个人体到、悟到、感悟不一样,有差别,这里注意啊,是每个悟道的人观到的象不一样、有差别,不是道有差别,恒常不变的道从来都在那里的,不生也不灭。有的人根器利,有的人机缘还没有成熟,如果中等根器的人不能跟老师做同体之观,老师就教他一个观象的方法,后面一段说的很清楚。

老子的苦心,有二个,一个是“以象筑境”,经书只是一个境象、作用在于描绘一个情景,就像放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它只是一个境象。老子之所以以象筑境,相信他的本真是告诉我们:第一,不必迷信书本;第二,不必迷信知识,他是拿了一个引子,就像药引子一样,教你如何寻找大道之门呢?你如果进入惚兮恍兮的境界,你自然知道老子之道的本真是什么了,回归(又见)清静的真心呵。(同样如果你做过和爱丽丝同样的梦,你就明白她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了)有一张图叫“老子观象图”,描绘的是老子所言的道不违天地万物的本真。所以第一个词叫“以象筑境”,你现在明白他的苦心了。第二个呢,我们怎么读道德经,叫做“随文入观”,经典里的文字是教你怎么做观象的功夫的,不要使劲抓着那个知识、那个经典。老子告诉我们有二种观的方法,第一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以“无”的心观出来的叫做妙,对应无形的能量光。“无”对应的是第一念。什么是第一念?先天、无为、虚灵,换一个词就是:清静、不动、独觉。你若能常住真心,不离第一念,又见(“又见”即“观”)本来面目。“常有,欲以观其徼”,以“有”的心观出来的是有对立的能观和所观,什么是“有”的心?“有”对应的是第二念。什么是第二念?分析、逻辑、判断,换一个词就是:分别、妄想、执着。上次我们训练观呼吸的时候,我说的引导词,你们还记得吧?“这也许是一个长的呼吸,这也许是一个短的呼吸,它也许是一个深的呼吸,它也许是一个浅的呼吸”,长短、深浅、大小,这是拿什么心观出来的呀?拿“有”的心观出来的。你永远不可能说:哦,这是长的、这是短的,哪天你就这么观象悟道了?不可能!你这么观、观出来的象是心所造作的。能观的是心,所观的是象,而那个象也是心创造出来的。老子叫它“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它不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生成的象,而是在那一刻静态的、静止的、局部的象。那你如何才能悟道呢?方法就是“无”与“有”的平等,同时不去分别:它也许可能是一个长的的呼吸、它也许可能是一个短的呼吸、它也许可能是一个深的呼吸、它也许可能是一个浅的呼吸,但是,无论是怎样的一个呼吸你都不去分别它,只是接受而已。生灭之中,你的心如如不动,万念俱消,一灵独觉。这个就叫“此二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在禅宗里叫“能所不二”,能观即是所观,心与象完全融为一体了。启用自性来观,即是观自在,无所障碍。纵观无余,变化存在(有)但不代表任何意义(无),老子叫“玄”,禅宗叫“空性”。你要看到,道禅是相通的。

好,刚才讲了二种观,你能观出来常有之象和常无之象。下面还有三个“玄”,这三个“玄”字,你到底观出来了哪一层,代表体察了老子之道的三个层次的象,这三个“玄”是不一样的。带着观的感觉再把这一段读一遍:“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二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那么,下面呢,“同谓之玄”的那个玄,那个玄是什么呢?同样是一个象。常“无”又同时常“有”的象是“玄”象,充满“无”与“有”的流动与转化。老子很厉害,他不是只执一种,落在一边。唯“无”或唯“有”都很危险,容易落在断、常二边,非中观正见,那不是真正的清净心。诸位,“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唯”字最危险,敬请慎用!万法依因缘(因缘聚合,必定生果)而生,本来没有独立的实性。老子看到众生无始传来的妄执习气,或将无实性执为实有,偏于“有”的一边;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并非全无,若说万法既无实性,就该什么都没有,这又偏于“无”的一边。老子体悟到“无”中生“有”,“有”中涵“无”,二者刹那转化,真“无”妙“有”,方合于宇宙真理。你看,老祖宗是给了我们一个认识万物、认识宇宙的模型。明白吗?你要能看到万事万物在各个分别的不同之中还有相同的和合处,哦,恭喜你,你就有第一层的思想水平了。我们再回到观呼吸的时候为例,它可能是一个深的呼吸、它也可能是一个浅的呼吸,但是你深的呼吸也好浅的呼吸也好,你们有生命体验的,它背后相同的东西是什么?就像你现在坐在这里,也许很舒服,也许很痛苦,不管舒服还是痛苦,相同的东西是什么呀?共同的东西,恒常不变的东西,它的本质是什么呀?它的本质是你的感受嘛,你的感受是随着它走的嘛。你们做一个试验啦,你们当下感觉很舒服的,你让它很难受;你们当下很难受的,你让它感受很舒服,你们做得到做不到?做得到。你的舒服也好、痛苦也好,是本质吗?你明白吧?我们古人教的智慧是它的本质。什么叫本质?本质是不生不灭的东西。那生生灭灭的东西、一会儿舒服一会儿不舒服,那叫本质吗?本质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个东西,它从来就在那里、从来没有变化过,那个东西叫本质。就是我们说的本真、本体,就是那个道的样子嘛。有明白吧?所以我们讲的东西,根本是和你的心连接的,你的心绝对绝对有这种力量,你的心能把控现在,所以,你观到“无”的境象也好、观到“有”的境象也好,它背后的那个东西是玄。这个玄是你心的象,就是你对万事万物究竟探索到了哪一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告诉你,在不同的万事万物的背后有一个东西是相同的,这就叫“同谓之玄”。但是告诉你,用老子的标准来说,这仅仅是第一层功夫嘛,因为还有“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后面“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告诉我们众妙之门的本地风光。道家让我们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视野,它讲的是“和”而不是“分”。道家让那个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万事万物背后“和”的那一块而不是“分”的那一块。所以,你要明白,他给你讲阴也讲阳、讲有也讲无,看上去好像讲了二个截然不同的东西,但他的根本、他的定位,你要非常非常明白:道家讲什么的?讲和谐的。讲它相互转化那一块的,绝对不是讲独立存在那一块的,讲独立存在那一块的是分割、是科学,相当于落于常边的。讲一切皆虚无幻有,自然定数,人无力回天的又落在断边的寂灭观点,都不合于真理,无缘众妙之门。老子开示的“玄”的状态等于和谐的状态。这种和合的状态,从来就在那里,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命。老子的道,它非常善巧的先给一分为二,说:“无”,叫天地之始;“有”,叫万物之母,但“无”与“有”合二为一,叫玄。这个玄就是和的境界。这个认识了,叫“入道之象”,就知道了“福兮祸所依 祸兮福所倚”,就能够体悟了“望云卷云舒,处波澜不惊”,这就是“入道”的感觉。

后面的二个玄是不一样的。“玄之又玄”的第一个玄,叫“近道之象”,这个人干什么事情都知道是动态的、整体的、变化的,他的生命是流动的,这个人“近道”了。举个例子,比如说太极拳,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我们认为的屈、伸是彼此相连的,太极拳难拿的就是这个劲。我是有体悟的,你们去琢磨你们在管理中如何去操作。太极拳每一个往外转的动作里头都有一个往里合的动作,每一个往里合的动作里头都有一个往外展的动作,所以每一步往前走的同时有一个意识往后,每一步往回退的同时有一个往前进的意识,所以这个人每出一招不会把拳完全打满,每出一招的同时都有一个往回带的劲,这个就叫生命的流动和转化。你们去悟,接近道象什么样子。人做事情每一出招总含有二股力量在里头,学中医的都知道,静脉和动脉并行,阴阳相济永远是这样的。通过这个境界明白了万事万物背后有相和的东西,它每一个架势里都有二股力量,这二股力量又是相辅相和的,这是“玄之又玄”的第二层玄象,叫生命的流动与转化。

我对 “同谓之玄” 第一个玄的入道之象的体会是:“望云卷云舒,处波澜不惊”;我对第二个“近道之象”的体会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何打开众妙之门的?那就必须要用第二个玄,通过生命的流动和转化生出第三个玄。这个玄是最接近我们生命的本真、本体、本源的原象,我管它叫“见道之象”。那个众妙之门,叫生生不息。众妙之门嘛,一层一层的妙都给你展现出来了,那是大道的分布、流行,然后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生生不息,它有一个神奇威势。如何把神奇的威势展示出来呢?诀窍:根本就没有分别之心。当你没有分别之心的时候,主客泯灭、所有的对立不断的融合、不断的化解,直至你的内在消融了一切的分别,这跟禅宗讲的是不是一回事呀?根本就是一回事。这种智慧呀,它是把身心灵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一起。你由不通而通,叫第一层“玄”;当一通而百通,那就是“玄之又玄”。如果玄之又玄,非要拿文字解释,那叫“一通百通”。一通百通之后怎么样?那当然就是“众妙之门”了。所以,一通百通、众妙之门,就是回归了道的生命本真,这在禅宗里就叫“明体启用”。你明了心性之后,不是要启用吗?这个启用就叫“众妙之门”,你怎么做怎么对、怎么想怎么成,心想事成就在当下。“众妙之门”,就要看讲者的体悟功夫了。这里面的修炼是有次第的:前面要明体,后面要启用。指证得清静心之后,体内的经脉、窍穴自然通畅了,才能与体外大宇宙的先天一炁沟通,由此心明而身正,内通而外通,众妙的门都为你打开、一通百通。所以“众妙之门”叫“体用不二”。你真正消除了分别心,你再用真心去应对事情的时候,就觉得奥妙无穷。如果你的生命真的有力量、有力量到这种程度,你只要坐在这里发愿就可以了。你发愿,任何事情就会按照道的次第、不是你的力量而是道的运化、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那个时候真的叫心想事成。好,刚才说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的意象无比广大。无比怎么理解,可以去想。我自己的理解是可以和“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来汇通。道禅在哪里汇通?就在这里汇通。在“众妙之门”上汇通,不是在刚才说的“同谓之玄”上汇通。道和禅不是在你悟的第一层境界上汇通,不是你入道了,你就懂禅了,是在最高层次上汇通。

我想如果祖师爷有知的话,看我这么讲,会说:嗯,真难为人了,讲成这样可以理解。本不可言说、非要言说、只能象说。下面的问题是说,我讲的倒是津津有味,真正的你们怎么把这个功夫,叫入道也好、近道也好、还是得道也好,带到在自己的身上呢?要修炼,这个修炼,要在一种虚静的状态下做到,然后你需要做到的包括放下自己、不断地清空内在空间,就像计算机里的碎片、垃圾清理程序,把多余的信息去掉一样。不断地不断地放松、放下,不断不断地空掉以前所有的惯性思维方式,才可能回到我们说的本真的那个状态。所以老子说了一句话叫“为学日益 ”,你如果要得到一种学问的话,那是意识心的境界,劝你多多去学习,所以我从来不否定左脑的功夫,我自己就是不断不断地学习,学到很多知识。但是,这跟我们修炼的境界没有关系。老子又说了“为道日损”,如果你要学习,你就多多地使用你的左脑来思考,但不要落于增益执;如果你要得“道”的话,你就多多地用你的右脑、不断不断地放空、放下、虚静、内观,你要做的是感觉自己的心,也不要落于损减执。“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是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协调用功的境界。然后,“损之又损”,不断地减少、不断地减少、不断地清空、不断地空杯,以至于无为。到了后来,没有可减的时候了,那不就是你原来的本真状态吗?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最后一句话:“无为无不为”,是说你没有去妄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不妄做,是不用妄心去做。一个人懂得不动用妄心即明真心本自清静。我有个学生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所有这些东西,健康、快乐、智慧谁都想要,都挤破头去争,我也没看见谁挤出来呀,那我学了国学,我何不换一个心态。我原来用的是这个方法:不断地学、不断地争,我也没看出谁争出什么来。那我现在换一种方式,我去减,不断地减、不断地减,无非就是跟人家争不到嘛,我现在不断地减,说不定还能捡得着呢。”结果这个人呢,人家还真捡着了。所以,你要信二千五百年前老子在道德经里教你的方法,无为的方法。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停止意识心思考用你的真心去感受。用禅门的话讲: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你怎么得到你的真心、放掉你的妄心。用真心去做的时候,结果你还发现,比妄心不仅得的多,得的还更快乐。因为不仅是那个目标啊,还有你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你也很快乐呀。所以有人说:老子了不得呀,老子哪里教你什么都不做呀,老子教你得到一个最大最好的。但是你要知道:得到最大最好的方法跟你得到一个小的东西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人就说:老子是最大的阴谋家,因为他教你“为学日益”,那是阳谋,是从阳的地方去谋划它;老子教你的是从阴的地方、从它相反面、从无为的方面去谋划,结果他谋划出一个更大的。我们上节课讲了儒家正心以治企,道家实际上是给管理者看的。我自己非常喜欢道家,儒家讲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意识心下第二念的教育。做人应该学儒家,道家真正是给管理者看的,它教你的是无为而治的大智慧。道家无为而治的大智慧不是教育,儒家才讲教育,道家讲修炼(道家根本不谈养生,中医才讲养生)。进入了先天大道,生命有这种力量的时候你就可以这样做了。禅宗与儒、道不同的是,禅宗讲觉悟。在“禅宗明心”这一模块我们将由道家的修炼人生进入到禅宗的觉悟人生。

网址:道家静心的修炼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13357

相关内容

道家修炼灵魂的方法:如何让心静如水,明心见性?
仁静法师:修炼一方心灵的净土
心态、心境与心性:人生修炼的智慧之道
解密道家修炼之路寻找内心的平和
内功修炼:心灵的自我提升之道
在身心平衡中寻找修炼太极的真谛:道家思想的启示
发现内在的宁静:修炼安稳心态的力量
【道家的冥想与静心:...
少林静禅功:三种修炼方式让你身心俱静!
《清静经原文》:修心养性,追寻内心的宁静之道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