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 | STEM+2.0版儿童哲学谈话活动案例——《公平这件事》
儿童环保教育的实践案例 #生活技巧# #亲子教育技巧# #儿童素质教育#
平安夜快乐
编者按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天生好奇,喜欢思考,乐于讨论“哲学问题”。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探索,让儿童哲学与STEM发生了天然的联系。儿童哲学活动,不仅丰富着园所的课程内容,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现思维潜力的广阔平台和培育综合素养的丰厚土壤。随着对儿童认知发展以及对课程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儿童哲学研究的意义与作用愈加凸显,促使不少上海幼儿园兴起了对于儿童哲学的进一步研究。本期,我们将与大家分享STEM+2.0版儿童哲学谈话活动的优秀案例,希望为大家带来更多启发,充实居家生活,启迪幼儿思维。
✦ +
+
STEM+2.0版儿童哲学谈话活动案例
《公平这件事》
01
设计思路
活动源自儿童的生活和视角。生活中,幼儿眼中有许多公平的事情:买东西要付钱交换;幼儿园里每人一把椅子……也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妈妈给妹妹买玩具,我没有;老师请朋友回答问题,没请我;朋友拿走了我的玩具……孩子们在开展了调查后,“公平”便成了班级里热议的话题。
活动链接儿童的生命和成长。“儿童哲学”的提出,为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以及自信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更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内涵。
活动通过2张调查表、1个游戏、1段视频,引发4个话题,让幼儿在充满挑战的思辨过程中,打破已有经验,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公平”,享受思维火花碰撞的乐趣,不断地激发幼儿的表达和分享,萌发初步的价值观,为儿童的学习和未来生活搭建平台。
02
活动目标
1. 在分享和讨论中,帮助幼儿感受公平带来的快乐。
2. 乐于思辨,引导孩子勇敢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03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自主开展“公平这件事”的调查,对生活中公平、不公平的事有一些发现,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 物质准备:幼儿调查表等。
04
设计过程
一
关于“公平”
设计意图
通过分享生活中有关“公平”的经验与发现,体验公平的游戏,感受公平使人快乐。
(一)分享有关“公平”的经验与发现
1. 出示幼儿“公平这件事”调查表,引发分享活动。
2. 分享:我们最近在寻找生活中的公平或不公平的事,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公平的事?
幼儿1:我觉得公平的事是,我买了4颗糖,分给我姐姐2颗,我自己留2颗。
幼儿2:妈妈给我买了一包薯片,给弟弟买了一罐奶粉,这很公平。
幼儿3:我和妹妹一起看书,这是公平的事。
幼儿4:老师奖励糖果一人一颗,我觉得这很公平。
幼儿5:我觉得公平就是做好作业可以看会儿电视。
幼儿6:在幼儿园,每个小朋友都可以竞选班长,我觉得这样很公平。
幼儿7:我觉得公平的事是,大家一起画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幼儿8:我和妈妈去超市,我挑了3样东西,妈妈也选了3样东西,这样很公平。
幼儿9:我觉得公平的事是,老师发奖品,每个人都有,很公平。
幼儿10:时间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的。
幼儿11:在家里做家务的时候,妈妈可以拖地板,我也可以拖地板,这样很公平。
幼儿12:我觉得乘公交车排队是一件很公平的事,因为大家都要遵守规则。
幼儿13:我觉得公平的事是,马路上的汽车都遵守交通规则,不插队。
幼儿14:我觉得垃圾分类是公平的,如果把电池扔在干垃圾里,环境就会被污染。
幼儿15:小朋友们在楼上不跳不蹦,不影响其他小朋友们,我觉得这是公平的。
幼儿16:两个人在下棋,一个一个轮流下,这样很公平。
3. 小结:看来,在我们生活中,公平的事还真不少。听了大家说的,我好像明白了,我们觉得公平就是能和别人一样,比如能够拥有一样的东西,或者可以拥有相同的机会,或者大家都遵守同样的规则。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二)感受公平的游戏带来的快乐
1. 提问:刚才,有些小朋友提到了,玩游戏的时候我们要公平,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那我们接下来就来玩玩抢椅子的游戏,这个游戏有什么规则,要怎么玩才公平呢?
幼儿1:听到音乐才能绕着椅子转。
幼儿2:音乐停开始抢椅子,音乐没停不能动椅子。
幼儿3:人要比椅子多。
幼儿4:每个人只能抢一把椅子。
(选择几段节奏旋律变化明显的音乐,玩抢椅子游戏)
2. 提问:玩游戏感觉怎么样?
3. 小结:是的,玩游戏很开心,而且我们能自己制订规则,每个人都能遵守规则,这让我们的游戏变得很公平。公平,让我们的游戏更好玩,也让我们更快乐。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二
关于“不公平”
设计意图
通过分享生活中不公平的经验与发现,讨论“老师是否需要排队”,感受公平与爱心之间的关系。
(一)分享不公平的经验与发现
1. 出示幼儿“不公平的事”调查表,引发分享活动。
2. 分享:公平真好啊!但有时也会有一些不公平的事,谁愿意来说说你找到的不公平的事?遇到不公平的事,你的心情怎么样?
幼儿1:我跟朋友“石头剪刀布”,他慢出,所以不公平,我觉得很不开心。
幼儿2:我觉得不公平的事是,我的粥多,陈博俊的粥少。
幼儿3:我觉得老爷爷闯红灯不公平,因为交通规则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
3. 小结:看来,人人都会遇到一些不公平,或者看上去暂时还不太公平的事。当我们遇到这些不公平的事情时,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商量商量应该怎么办。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二)思辨拓展——公平与爱心
1. 话题:最近,我们班里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 播放视频(前半段):吃完点心,孩子们都在排队接水。这时,老师跑了过来,她也想接水。问题来了,老师需要排队吗?
3. 辩论:老师需要排队或老师可以插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队。
幼儿1:我觉得老师应该排队,因为不排队也是不公平的。
幼儿2:我觉得老师不需要排队,要是老师很渴了呢?
幼儿3:我觉得老师应该排队,不排队的话,小朋友们也不会把老师当成榜样了。
幼儿4:我不同意你的想法,万一老师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幼儿5:小朋友也要喝水啊,不然他们在那里排队干什么?
幼儿6:我觉得老师不需要排队。有时候非常非常紧急,万一有小朋友吐了,老师需要赶紧接点水去照顾他呢?
4. 讨论:你最欣赏谁的想法,或者有没有想要改变观点的?
幼儿1:刚刚有人说,老师是榜样,让我改变了想法,所以我现在觉得,老师也应该排队的。
幼儿2:我原来觉得老师需要排队,但是我现在觉得老师年纪大了,年纪轻的要让一让她。
幼儿3:我想坐中间,我觉得老师应该排队也不应该排队。因为万一老师有很紧急的事情需要接水,是不需要排队的;可是如果只是和大家一样接水喝,老师也需要排队。
5. 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还会欣赏别人,了不起!我也来说说我的想法吧,我同意你们说的,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规则,这很公平。胡老师平时也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今天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6. 继续观看视频(后半段),出现老师的“画外音”:“对不起,我们班的西西小朋友吐了,急需一杯水来漱漱口……”
7. 提问:看完了视频,你们现在怎么想?
8. 小结:就像你们说的,人人遵守规则,的确很公平。但有些时候,给需要帮助的人关心、爱心,也许是更大的公平哦!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三
留疑延伸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遇到生活中不公平现象时有什么办法,引发幼儿相互合作,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小困惑。
1. 讨论:那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有什么办法吗,谁想请朋友帮忙想办法?
2. 出示任务单:有些事情我们回去以后可以做个调查,有些事情或许要请教专业人员,但还有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动动脑筋想办法,怎么让这些看上去不公平的事情变得公平一些呢?
任务单说明:
(1)红色是看似不公平的事(如二胎的差别对待、大人能做小孩却不能做的事等):可以通过向教师或家长调查,或许会发现看似不公平中,其实蕴含着关心和爱;
(2)绿色是不公平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事(如战争、灾难等):可以贴在班级问题墙上,但不作为重点展开调查和讨论的内容;
(3)黄色是暂时还不公平的事(如游戏的玩法和规则等):可以通过与同伴协商或与周围人讨论,想到更公平的方法与对策,使更多人满意!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幼儿园 林巧珍)
✦ +
专家点评
上海课改30年来,我们学前教育界的教师,一直秉持着坚定的教育信念与追求,不断地在探索着、改变着并创造着。今天这个关于儿童哲学的活动,就是一个新的突破。
一、关于儿童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为了培育一个更有力量,并具有综合素养的幼儿。在现有的课程中,我们有大量的活动和机会,让幼儿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和学习,如科学、艺术、数学和工程等,让幼儿发现和感受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激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然而,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中,让幼儿对自身内部世界进行探索是比较缺失的,如自我认知、自我价值、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等。因此,我们更需要提高幼儿的元认知能力,这样,幼儿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有力量的,并具有综合素养的幼儿。
第二,为了培育一个更有智慧,并具有未来素养的幼儿。儿童哲学不是为了灌输知识和道理,而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思辨能力,培育智慧。通过感受和体验,交流、讨论,让幼儿的预判性思维和质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得到挑战和激活,使他们具有更多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只有让下一代更有智慧,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国家才更有希望。
总之,希望通过对儿童哲学活动的探索,让我们打开另一扇窗,发现幼儿更大的“发现”,成就幼儿更多的“成就”。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二、关于这节课的探索和突破
突破之一,这节课是对“儿童哲学谈话”活动的一次尝试和一个突破。这类活动,既没有“教材”和现成的内容,更没有活动设计的“模板”。教师怀着极大的勇气,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为我们呈现了一节“儿童哲学谈话”活动。同时,从活动目标中,我们能感受这节课“要什么”,以及它的价值追求,那就是通过讨论幼儿生活中公平和不公平的现象,“感受公平的快乐”“乐于思辨与表达”。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起到滋养幼儿心灵和启迪幼儿智慧的作用。
突破之二,这节课尝试围绕幼儿的真问题来设计组织活动。第一,幼儿的小脑袋中是否有公平不公平的事情?——让幼儿去调查。通过课前大量的调查,幼儿收集了50多个“公平”的事情和50多个“不公平”的事情。例如,“买东西要付钱是公平的”“上车买票是公平的”“幼儿园里每人一把小椅子是公平的”……“妈妈烧饭爸爸玩手机不公平”“大人能吃冰激凌小孩不能吃不公平”“猜拳时有人赖皮不公平”…….教育要直面幼儿的问题。于是,今天课上两大黑板幼儿“表征”的问题,都是源自幼儿真实的生活。之后,幼儿又产生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公平?公平快乐吗?——让幼儿进行“抢椅子游戏”。熟悉的游戏和熟悉的规则,使幼儿感受到,游戏要讲规则和公平,这样公平地玩就能带来快乐。第三,解决了“公平”之后,幼儿又有了新的问题:幼儿之间不愿意谦让了,大家都要“一模一样”。如何解决公平与爱心的关系?——进行生活中视频“老师要不要排队”的讨论。然后,思考、选择、质疑和思辨,在同伴及师幼讨论中,让幼儿感受公平与爱心的关系。第四,幼儿脑袋里还有那么多不公平的问题怎么办?“妈妈可以穿高跟鞋我为什么不能穿?”“跑步时有人抢跑道怎么办?”…….继续讨论,继续思辨。
总之,整个活动都是围绕幼儿的问题、基于幼儿的视角来开展的,设计上很有挑战。努力体现一个有幼儿的活动,是这节课的追求方向。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三、对于这节课的几点建议
第一,互动的理念问题。在整节课的师幼互动中,我觉得教师要更加坚定一个关于儿童哲学的理念,那就是平等、民主和接纳等。因此,建议教师的“教学站位”还可以更加退后一些,交流的语气更加平和一点、更多一份倾听和理解、更多一份认同和接纳;要营造更加宽松的讨论氛围,凸显幼儿主体,凸显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
第二,回应的有效问题。如有幼儿提到“垃圾分类是公平的”,教师应该回应:“垃圾分类如果人人要遵守、能遵守,这就是公平的。”又如,玩游戏的时候有幼儿没抢到椅子,就自觉地站到旁边去,教师可以对此行为予以及时回应:“没有抢到椅子,就自动站着,你能遵守规则很公平。”
第三,小结可以更有力量。关于“老师要不要排队”的讨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既关乎公平与爱心的关系问题,也挑战教师这个权威形象。当幼儿讨论后,教师的小结非常关键,需要更有力量。建议首先要强调,无论大人或小孩,不管老师还是小朋友,都必须排队的,都要坚持公平,这是前提。再提议,如果遇到紧急的事情,遇到需要献爱心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让一让、帮一帮,对弱者的关爱和帮助,这是更大的公平,以启发幼儿更多的思考。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上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委会 黄 琼)
域外视野:
计算机编程与幼儿计算思维能力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成长、游戏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时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学习欲望的生活阶段。皮亚杰认为,幼儿为了掌握有关世界的新知识,需要动手经验来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近代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 认为,机器人和编程应用程序之类的新技术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作为一种表达媒介,它吸引幼儿创造性地参与,通过玩电动机和传感器等,使幼儿成为一名工程师;通过创建和分享回应环境的有意义的项目,幼儿会成为一名故事家;在学习搭建机器人并对其编程时,幼儿还从事着一种被称为计算思维的问题解决和分析活动。
“计算思维”一词最早由周以真提出,她认为尽管计算思维根植于计算机科学,但这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态度和技能,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就像阅读、写作和算术一样。玛丽娜·乌玛什·伯斯(Marina Um as chi Bers,下文简称伯斯) 的多项研究表明,4岁的幼儿可以学习基础计算思维概念,这可以支持他们语言、数学和社会情感等方面素养的发展。
关于幼儿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的已有研究还不多见。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测量幼儿的计算思维能力是一项公认的挑战。一些教育者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计算思维能力等作为基础,没有成年人的正确引导和支持,幼儿并不能通过编程获得有意义的经验。2009年,以色列进行了一项有关使用机器人来评估幼儿计算思维能力的研究。2018年,伯斯在塔夫茨大学领导的Dev Tech研究小组进一步改进并优化了为幼儿设计 编程教学和计算思维能力评估的模型。模型描述了七种“强大的”计算思维能力,如下表所示:
“STEM教育案例”征稿活动
在您的心目中,什么是STEM+?STEM+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学前教育阶段,STEM+在幼儿园及家庭中该如何开展?……快来参与“STEM教育案例”征集活动, 分享您的教育心得与实践感悟吧!
✅【征文时间】:应广大教师需求,本次征稿时间延长至2022年12月31日,欢迎踊跃参与!
✅【征文板块】:本次活动,将围绕“本土实践 ”、 “主题课程”、 “一日生活”、 “儿童哲学”四大话题进行案例征集。案例具体分为“实践案例”和“活动案例”两种: 实践案例须涵盖背景介绍、进程描述、反思感悟等方面;活动案例须涵盖设计思路、活动过程、结果反馈等方面。
✅【投稿要求】:图文投稿字数1200字左右;图片3-4张;短视频投稿为MP4格式,时长不超过3分钟,须有完整片头、片尾、作者、单位、字幕等信息,及200字以内说明文字。投稿必须为本人或团队原创;如有纠纷,后果自负。
✅【投稿方式】
方式一:网站投稿
在电脑端打开投稿链接( 实践案例→ http://d.age06.com/4kUyy; 活动案例→ http://d.age06.com/zpgHY ),按以下提示步骤登录投稿。
➡第1步:登录“园园通”账号。
➡第2步:点击 “新建”,进行投稿。
➡第3步:完成后点击“ 发布”即可。请投稿者务必填写 “作者”及 “单位”信息,并在投稿文末留下作者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方式二:邮箱投稿
请将邮件名称注明为“STEM教育案例”,附件名格式为“区+园+姓名+标题”,并在附件文档内注明作者单位、姓名、联系方式,投稿至 xinxibu@age06.com。
温馨提示:如有视频素材,请选择使用第二种方式,即通过邮箱进行投稿。
此外,您也可在 本文评论区直接留言,写下自己对“STEM教育在幼儿园”的看法;或者将您的疑问 通过微信公众号私信给我们,我们将及时解答。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活动说明)
后续
预告
下期,我们将与您分享 “域外视野:早期教育情境下的三维教学模式”。敬请期待!
如果觉得本公众号的推送服务对大家有意义、有价值, 星标「上海学前教育网」,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啦!方法见下
来源:《STEM+在幼儿园——上海学前教育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第三篇,案例来自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幼儿园。
指导:怡然、如一
主编:吉页
责编:禾令
有你认识的人吗?点 “分享”,告诉TA
记得点
【在看】↓↓↓
网址:实践创新 | STEM+2.0版儿童哲学谈话活动案例——《公平这件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24137
相关内容
DK儿童STEM创新思维培养:图解数学绘本故事+工程设计=?关于幼儿STEM教育,你还需要知道什么?
儿童手工DIY创意实践故事.doc
什么是实践哲学
【儿童友好城市发展实践案例】成都市:公园城市对儿童更友好 儿童在公园城市更快乐
初探STEM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让哲学走进生活 两江新区星湖学校启动儿童哲学启蒙课程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亲自然体验活动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对话孩子:儿童艺术治疗案例分享
STEM早教:教会你如何将孩子的旧玩具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