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

发布时间:2025-10-23 03:08

老龄化社会呼唤全社会的智慧和爱心,共同构建老有所依的未来。 #生活知识# #生活理念# #老龄化社会观念#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洪娜/白晨

  

扫二维码看解放日报理论公号“解放|思想”更多文章

  ■洪娜 白晨

  

对上海而言,加快迈向儿童友好、青年向往、老年关爱的全龄友好型社会,既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也彰显着国际大都市的胸襟、底气和温度。

  

感受城市的关怀、生活的美好、社会的温暖——

  

全龄友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旨在通过政策和规划的调整,确保所有年龄段的城市居民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和服务。“全龄”,指向出生、成长、教育、工作、结婚、生子、起居、养老等不同阶段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友好”,意味着既能提供普惠性、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也能提供和满足部分小众、个性化的需求。

  

近年来,全龄友好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在新一轮规划和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理念和原则。

  

比如,日本东京专门制定实施适老、适弱的政策法规,激励开发者尽可能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服务。凡是通过无障碍设计评估的特定建筑物,可在5年内免掉全部所得税的10%作为鼓励,亦可从金融机构获得低利息的融资。

  

又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努力营造儿童友好的安全街区,把促进儿童户外活动与骑行优先作为道路与景观的改造原则,将“家—学校—绿地—游乐场”等设施,通过合理安全的路径串联成“儿童出行路径”。

  

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各年龄群体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将包容互助和柔性关爱渗透到城市建设与发展各环节,让孩子们开心成长、让老年人舒心长寿、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让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生活的美好、社会的温暖。这是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满足总体人口的“泛化需求”转向精准满足不同人群的“分化需求”——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近年来,上海准确把握人口发展态势,及时回应民生关切,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居民养老托育难题得到缓解。

  

一方面,从“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从宝宝屋、儿童服务中心到爱心暑托班、专属阅读站,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为孩子而打开。儿童友好不只是一种理念,而正在成为人民城市的温暖底色。

  

另一方面,作为深度老龄化城市,上海不断构建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养老床位近18万张,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逾500家,布局400多家社区长者食堂、2000多个老年助餐点。

  

下一步,对标人口发展新形势和居民美好生活新需求,上海在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上还有很大的空间,需在加快迈向全龄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一一补齐。

  

一是将全龄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肌理。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引入全龄友好指标,厚植物质和空间基础,实现需求满足从低层次向高水平发展、资源供给从重数量到重品质发展、规划治理从粗放到精细化的转变。

  

比如,整合现有的儿童、青年、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分项政策目标,促进资源共享和代际共融。要看到,老年友好和儿童友好不是分割的,而是在本质上相通的、统一的。老人与儿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诉求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很多公共服务、公共空间可以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建设。

  

当务之急,不妨结合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和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进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适儿化、适老化改造,将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紧邻设置,建设集托育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活动、亲子爱幼为一体的普惠型服务体系。

  

二是推进全龄友好式城市更新。

  

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与城市增量开发不同,存量更新所涉及的公共利益保障和服务的对象是差异化的、具体的“人”。这意味着城市更新目标将不仅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还将从满足总体人口的“泛化需求”转向精准满足不同人群的“分化需求”,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实现全龄友好的人城融合。

  

比如,在老旧小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过程中,可细分老人服务设施圈、儿童日常设施圈、上班族周末设施圈等多种活动场景,利用有限空间推进养老托幼、文化休闲、便民服务等多功能的有序集成与空间复合化利用,实现全龄关怀与资源时空共享。

  

在数智化时代,建议通过大数据等手段捕捉居民活动的行为特征,制定问题清单、需求清单、愿景清单,并对物质空间、社会资本、在地文化等维度的社区资源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促进供需匹配的更新策略。

  

三是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

  

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核心是“一老一小”,落脚点在社区。老人和小孩堪称社区“最常住”的居民。带着孩子的老人,是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中最为普遍的场景。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实现社区嵌入式养老与托育服务的代际融合,有利于破除“一老一小”服务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为实现“双龄共养”开辟新路径。

  

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对居住场所等社区空间进行改造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打造老幼宜居的生活环境。老幼友好型社区的空间规划和建设需更加注重安全性、可识别性、体验感,并适合社会交往,满足老幼群体的社交需求。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推出的“宝宝屋”综合服务区域,承担接待、服务咨询、晨检、母婴照护等功能,可同时容纳45名1岁至3岁年龄段的婴幼儿。同时,“宝宝屋”又建设在为老服务中心里面,凸显“颐幼相伴,其乐融融”的特色。

  

四是营造家庭友好型社会支持环境。

  

“一老一小”问题常共存于一个家庭。现有社会政策体系主要以个体而非家庭作为施策对象,缺乏对家庭整体的系统考量。跳出将“老”与“小”相割裂的实践框架,通过对家庭而非向单一个体提供支持,有望让资源更有效、更充分流转。

  

比如,可探索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公共政策,健全有利于家庭发挥养老育幼功能的住房、税收、护理假、经济补贴、劳动用工等政策,实现对养老育幼的一揽子支持。

  

又如,鼓励社区利用闲置资源,建立家庭工作站等常设机构,并组织社区志愿者、协调专业资源,夯实社区家庭支持与互助网络。

  

再如,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倡导男女共担、代际平等、团结友爱的新型家庭文化,让个人发展、家庭发展和社会发展更为和谐。

  

(作者分别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网址: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82302

相关内容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三大举措”应对老龄化
宁波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寿光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践行积极老龄观 推进全龄友好社会建设
践行积极老龄观,推进全龄友好社会建设
协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
全龄友好型公交出行体系构建措施及应用
如何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
打造全龄友好社区 构建幸福和谐家园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适老更要助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