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 娴
在物质丰足的今天,“节俭”二字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生活富裕了,为什么还要节俭?很多人提出了疑问,但更多人说出了内心的答案—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物质再丰富,也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它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明,更是一种品质。
节俭不是抠门,是物尽其用,是自律中蕴含的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
全国每个人少用一双一次性木筷,意味着成千上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厄运。没有节俭精神,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从举手之劳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我们的地球家园才会永远美丽富饶……
从这些回答中,我们看到了物质富裕年代“节俭”的时代价值。今天,节俭已渐渐成为一种风潮,融入到人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勤俭节约既是老传统,又成为新风尚。新节俭主义,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的新节俭生活
晚上九点前不去超市,衣服网购,电影票用积分兑换,请客吃饭用优惠券……这两年,“晒俭”渐渐成为吴昕跟闺蜜分享的一项重要内容。
吴昕是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刚毕业时,她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女孩,每天一杯星巴克,定期打卡网红店,即使住出租屋,烤箱、扫地机器人、戴森吹风机……一个都不能少。尽管月薪过万,却常常捉襟见肘。前年底,妈妈突发心梗,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出院后,吴昕想给妈妈打点钱,但几张银行卡的余额,加起来还不到四位数。这让她有深深的挫败和无力感,也开始反思:当初买买买的生活方式,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