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建设,扎实做到四生同频共振,实现 “五态融合”

发布时间:2025-05-17 20:33

社会现象17: 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 #生活常识# #社会现象#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和美乡村”,并特别强调: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定调大变,改革意味浓。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确是极丰极深。

笔者认为,这是深化改革向前一大步,努力做到让农民住地体面,生产高效高质高回报,旨在重塑城乡关系,重塑乡村经济形态,畅通城乡经济大循环,最终坚守住国家的底色,民族的根脉,以及良心之所在。

尤其,文件提出,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这是底线,也是红线。



回顾过往,中国乡村从清末明初的地方乡村建设实践,到新中国开始搞自上而下推动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美丽乡村”试点,到如今“和美乡村”的定调,已经经历了三波建设,进入第四波建设期,也就是4.0阶段,乡村的“产业升级驱动”是切入点。

乡村“产业升级驱动”,也就为了让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扩宽增收渠道,除了宜居,还得宜业。

这次让“和美”走上台前,就让我们想起了“和气生财、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寓意,不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给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治理,提出新任务。

中国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矛盾及需求,尤其又遇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是前提,乡村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和美乡村”必须大力推进。



和美乡村,内涵极丰极深?

笔者认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里的“和美”则是全面和谐之美,是全域美、村庄美、田园美、人文美、生活美的全景式集锦,也是产业和、生态和、文化和、社会和、治理和的乡村生活共同体,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脉相承,谋求永续、可持续发展。

必然,也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基础,进一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未来之“和美乡村”,农业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基于此,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必须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不是搞“一刀切”,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

但是,不管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还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甚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基本常识,立足“三区三线”及国土空间规划之下,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

尤其,对“三无”(无风景,无风貌,无产业)村庄,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区域,不适合居住,早已空心化的村庄,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撤并村庄,规划设计“和美乡村”,或者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其进城落户,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般而言,自然村庄的变迁基本遵循"一六三"变动是大概率事件,即10%的村庄会进入城市或重镇,60%的村庄会空心化,30%的村庄会成为中心村或小镇。

比如,山东省就在试点“合村并镇”,其实这是基于发展现状,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涉及到的村庄进行一种区域优化,但前提是得解决就业问题,产业发展起不来,农民增收渠道受限,又将变成烂尾政绩,甚至导致返贫。

所以,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先行、风貌引导、农民参与,缺一不可,还要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

只有这样,未来“和美乡村”,才能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品质生活’为中心,让农民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同步前行,变成休闲纵深空间,是辐射区,也是承载区。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做到“四生” 同频共振,实现 “五态融合”

中国幅员辽阔,风土人情、气候条件千差万别。尤其,重农主义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奠定了中华文明成为地球上唯一不曾中断过的古老文明的基础,这个根基在乡村。

乡村发展,从无序建设,走到规划先行,一定要考虑自然系统、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来提高村庄的宜居性。另外,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还需植入一些田园商业综合体,服务本地村民及市民下乡休闲之所需,“生意”才能激活底层市场活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因此,和美乡村,必须做到生活、生产 、生态、生意“四生” 同频共振,解决乡村产业生态经济的自我循环。

同时,唯有每天与土地打交道的人,才懂农村发展,农民的主体性不能忽视,尊重农民意愿,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多听群众意见,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实现 “五态融合”

乡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构建新发展格局,4.0阶段的“和美乡村”,产业升级驱动是切入点,需走跨界融合路线,侧重落地性,回归田园生活,打造田园场景,实现 “五态融合”。

生态为基。立足自然乡野的生态环境,将“山、水、林、田” 的自然景观与“乡俗、乡情、乡居”的人文景观融合,构建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生态圈。

产态为血。原生态的田园要植入现代的农业、旅游业、乡创产业为芯片,与村寨保护、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现乡土田园的自我造血、自我进化。

形态为体。原生态的村寨肌理、传统风貌建筑空间,是承载乡土生活、民俗风情体验的最佳载体,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展现、传承与创新是实现田园之美的关键。

文态为特。乡村传统文化、非遗民俗的挖掘与“IP”孵化,乡土民情、民族节庆与现代民宿旅游、娱乐演艺、乡创内容的结合,才能塑造有活力、差异化的乡土田园。

人态为魂。人情味是田园生活的灵魂,有了人的田园才具有生活的气息,才能真正吸引游客前来。必须培育一种“主客共享”的生活氛围,展现一种心中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境界。

五态融合,才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区域,是人与自然最大限度和谐共生的实践地、标志地,也是“和美乡村”的理想态势。

因此,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定是要人吸引过来,把人留下来,来到这里休闲度假、旅居康养。

一个有山、有水、有村落、有土地、有人群、有艺术、有自然、有温度的“和美乡村”,才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未来乡村,一定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而是城乡人融合而成的新社区;不再是农民,而是农村人和城里人融合共处的新乡人;未来的产业也不单是农业,而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生意高度和谐的新乡村,是我们最后的、共同的、幸福的家园,也是中国的底色。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 - 策划人 /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网址:“和美乡村”建设,扎实做到四生同频共振,实现 “五态融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88026

相关内容

“和美乡村”建设,扎实做到四生同频共振,实现 “五态融合”
从“美丽”到“和美”,我们的乡村如何建设?
2024年千万工程: 和美乡村是什么?建什么?如何建?
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探索生态农业的乡村振兴实践
临夏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综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村子变美了 村民生活品质提升了
【强农实践行】乡村振兴学院:党建引领“四力齐发” 陇原振兴跑出加速度
中国经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短视频里的乡村美好生活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重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有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