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
唐诗宋词,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展现了唐朝和宋朝的繁荣景象和人文精神。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常识#
内容简介 · · · · · ·
古人如何理解“礼”,是礼学思想史叙述的基本视角。礼是人为创作,还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礼的实质是制作经典,还是保存历史制度?礼如何实现教化的意义?对这些核心议题的不同探讨,构成了传统礼学演进发展的张力。
礼学发展到唐宋之际,以文本解释为主的汉唐注疏传统日渐枯竭,宋人开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重建思想根基。本书梳理了从赵匡、杜佑、聂崇义、刘敞、陈祥道,再到李觏、王安石、张载、二程、吕大临的礼学研究,最终落脚在朱熹对于不同礼学方法与思想的统摄上。这些唐宋之际的思想家对礼的规范性来源和人性论基础进行了重新阐释,由此实现了礼学思想与礼仪实践的历史转型。
作者简介 · · · · · ·
冯茜,1988 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现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经学文献、礼学与礼制史的研究。
目录 · · · · · ·
序言 乔秀岩
绪论
第一节 礼学的类型
第二节 唐宋之际的礼学思想概观
序章 后义疏学时代的经典危机
第一节 注疏的文本解释特征及其衰落
· · · · · · (更多)
原文摘录 · · · · · ·
沈文倬认为:“在古代,’字本有广狭义: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统统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昏诸方面的典礼。”3钱玄云:“古之所谓礼,本指祭祀鬼神之事,随社会发展,礼之范围逐步扩大,由祭祀之礼而及于人伦之各种规范,再而至于有关政教之典章制度。 (查看原文) 清代学者标榜汉学,于三《礼》尤宗郑玄,以其为实事求是、长于名物考证的“实学”。但是汉唐时期,基于经典权威的经学解释并不会生发出考据形态的礼学,只有将经典内容对象化地看成对古代制度的记载,才可能由文本解释演化为带有实证性质的制度考证之学。 (查看原文) 梲杖窮槑邨 1赞
丛书信息 · · · · · ·
古典与文明(共32册), 这套丛书还有 《成神》《作与不作》《海妖与圣人》《苏格拉底》《英雄的习性》 等 。
喜欢读"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的人也喜欢 · · · · · ·
3 有用 梲杖窮槑邨 2024-05-28 18:36:42 上海
相比较于第四章对于理学的中哲式阐发,还是喜欢前三章的论述方式。关于唐宋勾连继承的讨论非常优秀。而似乎自第三章起,行文有点断裂散乱,不及前二章气脉一贯。但除此之外,全书实在是一等一的手笔,用各种例证打破有清以来的汉宋分隔,反而是太宗、武后、玄宗朝可谓是礼学“真正”的“反动”。
0 有用 ΡΙΝΓΠΑΠΕΡ 2021-10-27 22:19:39
我从史的角度来阅读的。礼之仪并制与礼之义背离与牵扯,最终在朱子的世界里达到稳态的历史长河,在这篇论文的爬梳下,脉络清晰而个案鲜明。我所关注的唐代礼学,虽然是“平庸的盛世”,却也有着变革前夜起于青萍之末的细风,在奠定千古的大框架的檐柱间回旋。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21-02-04 16:04:19
“礼学发展到唐宋之际,以文本解释为主的汉唐注疏传统日渐枯竭,宋人开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重建思想根基。本书梳理了从赵匡、杜佑、聂崇义、刘敞、陈祥道,再到李觏、王安石、张载、二程、吕大临的礼学研究,最终落脚在朱熹对于不同礼学方法与思想的统摄上。这些唐宋之际的思想家对礼的规范性来源和人性论基础进行了重新阐释,由此实现了礼学思想与礼仪实践的历史转型。”
7 有用 籀门 2020-11-25 21:36:14
华喆老师说这书写得比他的《礼是郑学》好,我不这么看……绪论和第一章,平地起了个大高楼,太好了。中间的论述,就显得像老前辈说的“十分材料只说一句话”,没有华老师那本书这么清晰流畅。但老前辈说最后两章“无聊”,我倒也不这么看……这本书每一章都是结论好,惜乎案断太过,有乃师之风……(但桥本的序我是很喜欢的,每一篇都很喜欢)
我要写书评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转】冯茜:《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后记
小书基于我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我素来不是文思敏捷之人,当初为了对抗博士论文写作的焦虑,过了一段规律而有纪律的生活:每天写作1500字,达到毕业要求的字数理论上只需要3个月。然而并非每天都有想法和灵感,但凭借多年养成的“尬写”技能,到2016年1月,眼看着攒够了毕业的... (展开)

【转】冯茜丨《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绪论
【作者简介】冯茜,1988 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现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经学文献、礼学与礼制史的研究。 【附录】冯茜博士发表的主要论文: 1、《《宋史·礼志》〈宗庙之制〉补正九则》,《文史》,2016年第4辑。 2、《中晚唐郊... (展开)

七个问题丨冯茜:礼学研究重在揭示古人生活中的价值信念
三联学术通讯:七个问题丨冯茜:礼学研究重在揭示古人生活中的价值信念 第一问 三联学术通讯:你的新著《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刚刚在三联出版了,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你对“礼学”的理解,以及“礼学”与历史学中的制度和风俗研究的关系? 冯茜:这是一个很难简单回答的问题... (展开)

制造棱镜:唐宋变革的礼学回答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自内藤湖南1914年发表《支那论》,1922 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以来,唐宋之间“变革”的深刻性和严肃性不断为学者所关注。尽管学界对“唐宋变革假说”以及经宫崎市定完善的“唐宋变革学说”多有反思,但“唐宋变革”既已成为当代学者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便不可避免地作为背... (展开)

浅评
礼学深博。不是评论,只是外行人(学术圈外的人)随意发挥的感想。 一直以来,礼学有重视宗经复古与制度沿革的分野。宗经复古,又有郑玄、赵匡之别。郑玄将经文全体安顿在一个系统中,对不同的经文细节能够分别说通,相较而言,赵匡重视大义大本。郑学是语境化,随文赋义的。所... (展开)

【转】乔秀岩:《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序言
如果说认识即知差异的话,读书恐怕要分两种。第一种读书,即将自己的认知世界与书对照,看两者之间的差异。第二种读书,则将其他书与此书对照,观察其间的差异。第一种读书,我且叫作“自然”的读书,是我们平常默认的读书方法。我们按自己的兴趣看书,没有兴趣的不会去看。拿... (展开)

冯茜:《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绪论 【解题】作者开篇即指出,[本书意在讲述唐宋之际的礼学思想史,阐明礼学如何经由这一时段的发展,完成由汉唐向两宋礼学的转变。这是一段汉唐传统礼学思想资源何以消耗殆尽,宋人又如何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秩序重建思想根基的历史。]【1】当代对礼学的认识受两重... (展开)
> 更多书评 7篇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J.P.卢成蹊
郑玄谓:“礼者,序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也”。 沈文倬认为:“在古代,’字本有广狭义: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统统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昏诸方面的典礼。”3钱玄云:“古之所谓礼,本指祭祀鬼神之事,随社会发展,礼之范围逐步扩大,由祭祀之礼而及于人伦之各种规范,再而至于有关政教之典章制度。 传统礼学家对“礼”的理解大致...
2022-01-16 17:10:42 4人喜欢
梲杖窮槑邨
清代学者标榜汉学,于三《礼》尤宗郑玄,以其为实事求是、长于名物考证的“实学”。但是汉唐时期,基于经典权威的经学解释并不会生发出考据形态的礼学,只有将经典内容对象化地看成对古代制度的记载,才可能由文本解释演化为带有实证性质的制度考证之学。
2024-05-28 17:17:04 1人喜欢
论坛 · · · · · ·
网址: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13793
相关内容
白居易的偶作诗与唐宋诗学转型道教转型与唐人的心性修仙
【殷慧】宋明理学视野中的修身以礼
论唐宋饮食文化的嬗变
宋代美学思想在当代茶室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史家之言 | 大宋朝的美学之道
史家之言|大宋朝的美学之道
寻“趣”宋朝| 看宋人如何玩转花花世界!
汉唐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与特征
【唐凯麟】论儒家的忠恕之道——兼对普遍伦理的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