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钠盐摄入过多、超重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应激以及长期饮酒等,而这些因素与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钠盐摄入过多与膳食习惯有关;肥胖由不合理膳食及身体缺乏运动引起;心理应激与社会及心理环境不良有关;酗酒属不良的生活行为等。因此,原则上讲人类这些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是可以改变或控制的。
一、生活方式干预的好处。
1、控制轻度高血压。国内外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血压人群中绝大多数属轻度高血压。迄今,有多项研究证明,生活方式干预治疗轻度高血压有效,并已被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
2、中重度高血压辅助治疗。 国内外学者都主张对中重度高血压在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同时,应坚持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它可减少降压药的剂量和服药次数,明显增强降压效果,有利于高血压的控制。
3、预防或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已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的易患因素(肥胖、盐摄入过多、缺乏运动、酗酒、应激等)越多、程度越重,出现靶器官损害越重,且越早危害越大。因此,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同时积极地、及早地针对易患因素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减轻、延缓或阻止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
4、高血压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人群中存在的高血压易患因素进行防治。通过早期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减少或消除个体及人群的危险因素,降低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预防人群血压曲线右移。在青少年中开展高血压一级预防尤为重要。
二、高血压生活方式的改变。
1、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严格限盐可有效降低血压及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因此,我国人群尤其高血压患者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并增加食物中钾的摄入。主要措施包括: ① 尽可能减少烹调用盐量,建议推广使用可定量的盐勺。 ② 减少含盐高的酱油、黄酱、辣酱等调味品和各类腌制品的用量。 ③ 少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各类加工食品,如豆腐乳、咸菜、火腿、香肠以及各类炒货。 ④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⑤ 推广使用含钾的低钠盐等。
2、控制体重。超重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质量越接近正常范围,发生高血压的相对风险就越小。
3、戒烟限酒。过量饮酒也是高血压、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吸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患者应大力倡导戒烟。
4、体力活动或运动。 一般的体力活动可增加能量消耗,对健康十分有益。定期的体育锻炼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降低血压、改善糖代谢等。
5、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长期、过度的心理反应,尤其是负性的心理反应都会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应采取各种措施,帮助高血压患者预防和缓解精神压力以及纠正和治疗病态心理,必要时建议患者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或治疗。
6、定期体检,按时服药。血压控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注意日常的血压监测。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一旦确诊,需要降压药控制,而生活方式干预更加重要,一定要对自己的生活习惯严格要求,以辅助血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