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世界的“新春大餐”,《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创新构建集体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2025-07-31 13:02

舌尖上的世界:聊聊异国美食的文化内涵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美食生活分享# #美食故事#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国人的食物,是中国人生活智慧与生存策略的最生动体现。从古到今,我们的餐桌记录下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清晰印迹,而自舌尖上又诞生出“酸甜苦辣咸”五味及其承载着的悠久历史和动人故事。当无数顿难忘的餐饭交织在一起,也就构建起了国人关于饮与食的一份集体文化记忆。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2月3日立春当天,《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以下简称《舌尖4》)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央视纪录频道(CCTV-9) 21点档同步推出,不仅带领观众探访如菜场、县城、田园、中餐厅等七个最好吃的“地方”,更从充满人情味、生活态的小切口探寻世代中国人以食物为媒的处世哲学,彰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

随着深入的文化视角与细腻的镜头语言,一幅幅厚植于烟火人间、热气腾腾的美食画面次第展开,这份“献给全世界的新春大餐”收获好评不断。

据统计,截至2月8日,《舌尖4》在同期播出节目中收视排名第一,酷云实时收视排名第一,在央视频栏目榜排名第一,#亲手制作是中国人的最高礼遇# #致敬改变中国人餐桌的他们# #84岁女厨师做菜时眼神一下变了#等话题均登陆微博热搜主榜前10高位。截至2月8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斩获全网热搜热榜125个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超33亿,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近1.9亿,单条视频播放量最高超5000万。

社交平台网友纷纷留言(摘取部分)

——  “感叹于片中的美食,不仅让人垂涎,更让人思考食物与自然的关系。”

——  “从《舌尖4》看到了中国的美食文化有庙堂之高,更有江湖之远、烟火人间。”

——  “《舌尖4》片尾最让人惊喜,最朴素的镜头记录最朴素的日常,是离我们最近、最让人感动的每一分每一秒。”

——  “这次看《舌尖4》是在电视上和家里人一起看的,个人感观这一季有将镜头对准市井烟火,在美食之中也放了父女逗嘴,甚至还放了游客对于西湖醋鱼的吐槽这些内容,没有说教意味,用这些点让整体更真实,都在说西湖醋鱼,但没有落点在做出来一定是好吃的,而是这样有争议的一道菜为什么还有人坚持在做。”

——  “不管是庙堂大厨还是市井高手,亦或是家庭小灶,能够让舌尖心上有所触动的,就是最好的味道。(我相信改了73版的西湖醋鱼一定不一样!)”

△网友热议

豆瓣网友走心长评持续涌现(摘取部分)

△优质长评

与此同时,各领域专家、学者也给予高度肯定,纷纷表示作品在“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中,通过美食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风土人情,还有对于美食的传承,融入更广阔的视野,《舌尖4》开辟出一条记录中国美食的全新路径。

多角度呈现中华饮食文化

探寻世代相传的古老智慧

在世界饮食文化版图中,中华饮食文化是极具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存在。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表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最终形成了今天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对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特别提到,“《舌尖4》从不同角度表现中华饮食文化,为我们奉上了一场同时刺激视觉与味蕾的文化盛宴,是近年来众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从作品中读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原因,即“一日三餐、人生百年,五味相伴、家家团圆。食物其实连接着人的智慧,也连接着古人的智慧。‘五味’就是我们和历史对话的媒介,其中承载着千年以来的文化内蕴。”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比如,人们将旱地花椒树种在太行山的石堰边缘,既作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也借助它发达的根系防止水土流失;生长于辽河入海口的盐地碱蓬,千百年间无数次帮助人们填补食物短缺的空白,也为这片原本的不毛之地带去繁盛的生物群落……作品中,这些在困境与局限中诞生的美味,不仅凝聚着世代相传的古老智慧,也蕴藏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遗传基因。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正如知名评论人、财经专栏作家石述思所言,“从古至今,饮食文化在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推动经济循环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舌尖4》不仅记录了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更深入探寻了食物背后的生产、传承、消费以及经济价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再次将中国饮食文化推向了公众视野的前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说起美食,有两个成语我特别喜欢。一个叫‘盐梅佐鼎’,说的是会调理酸味和咸味的人就会治理国家;还有一个叫‘葵藿倾阳’,葵花和藿叶都向太阳绽放它们的生命。”在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的眼中,“舌尖”上的味道,就是人民幸福的味道,也是国家富强的味道,还是文化传承的味道。我们能够看到,《舌尖4》在选择菜品时,不仅注重其背后的文化、美学、情感内核,通过从有形的表达到无形的传播,形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更注重将镜头给到普通人,聚焦属于中国老百姓的一日三餐。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纪录片制片人张同道点明了此举的深意,因为“老百姓的三餐才是支撑中国文化最根本的载体。”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脚踏实地描摹烟火人间

呈现国人共同的情感记忆

中国人对于饮与食有着共同的情感记忆,越是平凡且具体的生活场景,越能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与情感共鸣。《舌尖4》的创作强调对烟火人间细致生动地体现,“以舌尖品美食品人间,我们的作品不能在云端,它必须是从最踏实的生活泥土里结出的果实,被生活灌溉,因生活芬芳。”如此,才能从最质朴的百姓生活中得到滋养,从中国美食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创作的无限空间。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杨明品肯定了作品将人民生活作为创作根本的理念,他认为,“《舌尖4》以美食为线索,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让观众体验到了浓浓的烟火气、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幸福与温暖,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精气神。”

也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唐俊所言,从指尖上的手艺“绝活”、菜市场中的人间“烟火”、方寸内外的新生“焕发”,到田园上的“天作”之选、县城中的市井“风物”,“作品通过美食来呈现国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正是这些记忆把我们天南地北的中国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情感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增进我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在每集结尾添加了由全国网友创作的短视频彩蛋,从酒店厨师在灶前火龙翻飞、小吃摊主将一碗汤舀成游龙,到母亲在厨房炸着麻花、父亲喂出嫁的女儿吃着饺子,不同的场景折射出的是对于生活的热爱,每个人都在用舌尖品味生活,也在用生活创作着“舌尖”。优酷人文总经理王晓楠也对这一创新设计大为赞赏,表示“《舌尖4》开创了一种通过美食去触达大众情感的、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秘书长赵文珂也认为,《舌尖4》不仅有日常的烟火气,更呈现了不同地区的人们每天赖以为生的饮食,她表示“在一日三餐中可能含有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连接着我们的情感,甚至连接整个中华民族。不管走到哪里,这个味道是最让人牵挂的。”

“《舌尖4》其实也是从‘舌尖’到‘中国’,给我们呈现出来了两种空间关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韩飞认为,“舌尖”是一个非常小的空间,“中国”是一个极致大的空间,在作品中两种极致空间得到了一种非常恰到好处的连接,在“舌尖”和“美食”里,看到中国的图景和文化。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美食评论家董克平的眼中,“舌尖”和“美食”里有新时代匠人精神,而在国家级烹饪大师徐龙的眼中,“舌尖”和“美食”里串联着国人朴素而又真挚的情感。

正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方朝晖所言,“《舌尖4》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帮助美食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让中国文化能被更多人看见并发扬光大。”

2月10日-16日,每晚20点档,《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在CCTV-9重播,请大家继续共赏这道“新春大餐”。

网址:献给世界的“新春大餐”,《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创新构建集体文化记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07671

相关内容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的变与不变
以舌尖五味 重逢人间烟火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首播引发热议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在人间烟火处,寻见中国
品味生活: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让我们重新认识美食的文化内涵
老瓶装新酒,手中有绝活!《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的变与不变
金融推动美食盛宴:《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与建行生活携手共振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在美食中品味生活的哲学
大年初六!《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開啟美食新視野
《舌尖上的中国》:以舌尖五味 重逢人间烟火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品味生活中的细腻与绝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