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片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热土上,贵州正以“民宿+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进行探索,描绘出高质量发展的图景。山水为形,文化为魂,民宿作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外来游客对慢生活、真风景的想象,也成为贵州讲好文化故事、激活乡村潜能、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拼盘式整合,而是以民宿为节点,构建一种新的生活秩序与审美体系。贵州正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包容的生态环境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走出一条具有高原韵味、多彩底色的民宿融合发展之路。近年来,贵州民宿产业乘着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的东风迅猛发展。截至2024年,全省民宿主体已超过1.2万家,形成了以黄果树、万峰林、西江苗寨、青岩古镇等为核心的民宿集聚区,培育出“朵贝云舍”“花都里”等一批本土知名品牌。民宿的形态也从早期的农家乐向“文化+生态+体验”型的多元产品迭代,满足着游客对在地文化、民族风情与精神栖居的需求。
在这场变革中,文化旅游的嵌入,不再是点缀式的装饰,而是深层次的价值赋能。从传统建筑美学、非遗技艺展示,到夜间篝火晚会、长桌宴、民族服饰体验等,贵州民宿正将“住进风景”升级为“住进文化”,用故事讲述打动人心,用沉浸式体验留住游客。文化塑造民宿的灵魂,民宿拓展文化的边界。文旅融合让贵州民宿从“提供住宿”走向“创造生活”。在西江千户苗寨,“三春里”民宿以观景房联动苗寨夜景,苗族手工进房、苗歌篝火入夜,不仅延伸了游客停留时间,也增强了文化体验的深度和情感联结;在黄果树“朵贝云舍”民宿,围绕“精致休闲+亲子教育+文化体验”打造复合空间,配套书吧、酒水俱乐部、摄影艺术工坊等多元业态,实现了从单一住宿服务到文化综合体的转变,成为黄果树旅游区文化消费的新亮点。贵州的经验表明,民宿不只是文旅产品的附属品,更是文化展示的第一现场,其存在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播、一种地方认同的建构。
尽管贵州民宿产业增长迅猛,但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首先是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景区外围或传统村落因交通不畅、通信不稳,制约了民宿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平;其次,行业整体呈现“小散弱”的特征,多数经营主体缺乏品牌意识与文化创意能力,产品趋于同质化,文化内容浅尝辄止,难以形成黏性消费与深度传播;再次,季节性波动与运营能力不强导致淡旺季差异大,客源结构不稳定;最后,在文化保护方面,部分地区存在“快开发、强商业”的倾向,忽视对原生态文化与村落肌理的保护,损害了民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贵州在民宿文化化、品牌化、系统化发展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推动贵州民宿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强化系统思维与协同治理,探索多元参与、深度融合、长效机制的路径框架。第一,强化文化赋能,打造特色化民宿产品体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民宿与非遗技艺、民族节庆、山地农耕文明深度结合,实现从文化符号化到生活场景化的转变,提升空间美学与文化辨识度;第二,建立“民宿+”融合生态,拓展文化旅游新场景。推动“民宿+研学”“民宿+康养”等复合型新业态,拓宽游客深度体验维度,形成住得下、愿意留、有内容的消费闭环;第三,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业整体发展能级。完善民宿用地、消防、税收等配套政策,推动建立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引导龙头企业构建“品牌+平台+农户”联动机制,赋能中小民宿规范化、数字化发展;第四,推动社区共建共享,实现文化与利益的双重联结。鼓励居民深度参与民宿运营和文化服务,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与主体意识,形成“文化共创—收益共享—社区共荣”的良性循环。
[本文系2024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民宿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2024RW192)研究成果]
文/安顺学院 吴昺汉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34期
海报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伊伊
一审/屠琪
二审/周芸吉
三审/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