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心科普】《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自我疗愈小技巧
《心理自助:自我疗愈的50个步骤》- 自助心理疗愈指南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心理健康书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非常著名的心理学书籍,它通过讲述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询经历,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心理学许多重要的知识,并且见证蛤蟆先生治愈和改变的过程,深受读者青睐。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意外和不愉快,及时地自我接纳、自我疗愈至关重要。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5个自我疗愈的小技巧,希望可以帮到有需要的小伙伴。
一、为自己负责
博尔赫斯有一首广为人所喜爱的诗,诗名即为《你不是别人》。
“你不是别人,
此刻,你正身处
自己的脚步编织起的
迷宫的中心之地。”
想要自我疗愈,首先要成为自己,为自己负起责任。
只有真诚地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责,才有动机面对心理疗愈过程中的种种阻碍,才有勇气去一点点实践改变。
二、量化情绪 释放情绪
对于情绪的了解始于对情绪的量化。情绪量化能够赋予抽象的情绪感受一种可把握的实际意义。
以刻度范围为1-10的情绪温度计为例,1代表当前情绪状态非常糟糕,10代表当前情绪状态非常美好。
当发觉此时的情绪状态不太好时,需要意识到负性情绪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压抑和逃避,而是将情绪释放出来。
我们可以通过撕纸法释放情绪——将自己的烦心事写在纸上,试着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转移到这张纸上,然后把纸撕成碎片。
重复这个过程,并不断地评估自己的情绪刻度,直到感觉内心平和为止。
三、拥抱童年 把握自己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童年对个人成长发展的意义不可估量,就像一棵树、一朵花扎根之地。
美好的童年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雨露,支撑根系无惧风雨,茁壮成长。而存在创伤的过去则导致缺乏营养、充满匮乏,根部无法充实地、信任地扎根大地。
但随着孩童长大,他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和反应的小树和花朵,他有了更多的力量来调控自己以后的人生。
主动把握未来的人生方向才是成年人的选择。
四、与父母 保持心理分化
儿童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就是父母和家庭,父母对儿童的反应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童年已经远去,孩童逐渐长大。
但有多少人长成了父母的样子(父母自我状态)?
有多少人却仍然停留在童年时幼小的自己(儿童自我状态)?
与父母保持心理分化能够帮助自己建立强大的心理壁垒,摆脱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的影响。
当事件发生时,避免自己像一个孩子一样行事或者像父母那样行事。
我们需要真正掌握事情的主动权,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五、行动起来 未来可期
从多个角度探索自己,坦然地接受各个方面,好的坏的,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发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尊重自己的感受,开始逐步实施实现目标,书写属于自己未来的人生故事。
与自己和解,接纳自我,不是安于现状,而是寻求改变和突破。
这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让我们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网址:【健心科普】《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自我疗愈小技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66325
相关内容
阅荐好书 | 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本治愈心灵的自我疗愈指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文版畅销500万作者女儿来华:灵感来自童话《柳林风声》
静心冥想(强大自我的心理学实用百科)(精)/社会心理百科丛书
10本自我疗愈书单|无论生活如何,学会自我疗愈是关键
心理健康课堂丨寒假心理自我成长之心理书籍推荐
快节奏生活中的心灵疗愈:5本书让你找到幸福
这些年最治愈的书,为什么是它
解压方程式:艺术、精油与自然的力量,寻找自我疗愈的方式
心理咨询经典案例
中年职场压力大,心理咨询给我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