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走出“心理舒适区”
勇于尝试:不要害怕犯错,勇于走出舒适区,挑战自己。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个人成长建议# #成长心态调整#
勇于走出“心理舒适区”
2017-09-06 09:13:44 浏览:102 来源:云南网 作者:赵霞
心理学上有个“心理舒适区”的概念,指的是人们习惯处于一种感到熟悉、驾轻就熟的心理状态。一旦超出这些模式,面对新环境、新事物、新挑战时,内心会从原本熟悉、舒适的状态进入到紧张、担忧,甚至是恐惧的状态。
日常工作中也存在“心理舒适区”现象,沉溺于这一“舒适区”的人,往往在思想、学习和工作上会表现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固步自封。这种现象在干部队伍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例如,有些干部思想守旧,得过且过,在工作中“一杯茶水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纪律散漫,“磨洋工”、“突击应付”,甚至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思想,拈轻怕重。这种“心理舒适区”能让他们安稳过日子,但实质上无异于“温水煮青蛙”,将带来不好的结果。
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安于现状,不敢或者不愿意跳出“心理舒适区”,其实是没有认清惰性带来的危害。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这影响干部自身的成长,甚至会“传染”给周边人,削弱整个队伍的形象与战斗力;从推进重要工作的角度看,这会危害到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导致新老问题不断堆积。因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心理舒适区”是当前干事创业的“绊脚石”,必须自我警醒,勇于跳出“心理舒适区”。
跳出“心理舒适区”就好比向自己“开刀”,既需要自我突破的勇气,也需要讲究一些方法。解决思想上的惰性,就应该主动加强学习,以学习知不足,以学习补不足,以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岗位业务能力,努力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通过学习,不断发现“短板”,补齐“短板”,积极加入“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行列,适应“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新常态。
跳出“心理舒适区”,还必须主动创新,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有创新的精神,才会有创新的作为。事实证明,经济社会要发展,必须靠创新。党员干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军人”,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头羊”,必须有敢闯、敢试、敢做的创新精神。
“心理舒适区”犹如束缚干事创业的“茧”,我们的干部不能作风懈怠,思维钝化,止步不前,必须“破茧成蝶”,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推荐阅读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接续奋斗,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人民日报社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奋进“十四五” 云岭绽芳华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于变局中开新局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网址:勇于走出“心理舒适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90403
相关内容
勇敢走出舒适区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勇于迎接新的挑战
想要突破自我,不过就是勇于走出舒适区
高三学生要敢于走出心灵“舒适区”
高三学生要敢于走出心灵“舒适区
走出心理的舒适区
心理学术语舒适区 如何走出舒适区 – 给力心理文章
【转】为什么要走出你的心理“舒适区”
i up | 3月,走出舒适区
i up | 4月,走出舒适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