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这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闪“光”
公正对待所有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生活技巧# #家庭教育建议# #品格教育理念#
“早上好!”“别急,慢点”……一早,崇明区竖新小学,老师们站在校门口迎接到校的学生,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再亲切地问候两句,孩子们也纷纷主动和老师招手问候。

这所已有百余年历史的乡村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小规模学校”,曾先后获“全国温馨校园”“全国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只要我们在这儿,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闪‘光’。”竖新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黄潇说。在这里,校园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教职工们对全校学生如数家珍,能亲切地唤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记得每个孩子的笑脸,大家用责任和爱心,温暖而有力地书写“坚守”二字。


学校的每个人都把学生放在心上

漫步校园,窗明几净、绿树成荫,学校以“善文化”为根,让“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风景。教学楼的廊道里,墙上挂满了“善举小故事”“名人名言”,那些朴实、温暖的文字,成了最生动的德育课本。
和谐温暖的校园氛围,还体现在师生相伴的日常点滴中。君君(化名)曾是班里一个“特别”的孩子。五年级那年,因家庭遭遇变故,君君从市区转学至竖新小学,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环境的骤变和亲情的缺失,让原本活泼开朗的他变得消沉,沉默寡言,甚至也不想上学了。老师们察觉到孩子的变化后,多次和他谈心,生活上时常照顾他。在大家的关心下,君君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慢慢改变了。

“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孩子的转变,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鼓励。”黄潇告诉记者,学校的寄宿生多是留守儿童,学校便成了他们最坚实的依靠。老师们不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呵护。有的老师还化身“代理家长”,他们像父母一样,时刻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情绪变化。“孩子们很信任我们,有什么心里话都会跟我们说。”

下雨天学校老师给孩子们撑伞
这份温馨充盈在校园各个角落。在这里,从校领导到教师,都可以叫上每一个孩子的名字,每个孩子有什么性格特点,他们都了如指掌。“其实,不光是老师,连校门口的保安师傅都把学生们放在心上;食堂阿姨还记住了孩子们不同的饮食习惯。”黄潇笑着说。

让更多的孩子“被看见”
更令人动容的是,学生们在收获温暖的同时也懂得了感恩。“黄校长,您给予我的温暖关怀、谆谆教诲,始终深深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我成长路上最珍贵的馈赠。”这是寄宿学生小陈(化名)写给学校副校长张军的一封感谢信。

小陈就是这样一个“被看见”的孩子。虽然学业成绩不算突出,但孩子自理能力强,做事踏实负责。作为学校寄宿负责人,张军便安排他担任“寝室长”。这个看似普通的岗位,成了小陈成长的“催化剂”。他不仅把宿舍管理得井井有条,更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了自信与认可。有一天,小陈一脸认真地对张军说:“张老师,我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志愿者。在这里,我得到了太多关怀,我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听到孩子说这句话时,我特别感动。”在张军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育的价值往往藏在这些细微的瞬间里。一个孩子从“接受关爱”到“传递爱”,这不仅是个体的成长,更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是温馨校园理念的延续。

小班化撬动教学方式的改变
不仅要给孩子温暖,也要让他们学得更好。近年来,由于产业调整与人口结构变化等原因,竖新小学规模持续缩小。学生数减少,课堂如何依然“灵动高效”?小班化的现实撬动着教学和管理方式的改变。“有挑战,也有不少启发。”采访中,老师们坦言,最初,这样的转变让老师们不太习惯,但他们渐渐发现,自己和孩子们更亲近了,师生互动也变得更多。在小班化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更全面、更细致地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度。学生讨论时稍显迟疑的表情、操作学具时的熟练程度,这些细微之处都得以在“小课堂”里被关注到,并获得及时回应。


从教学楼里穿过,往日熟悉的教室更是变了模样——教室后方“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学习驿站”。这里不仅是一处学习场所,更是学生们益智的学园、成长的家园。


“孩子们都很开心,觉得很新鲜。他们喜欢来这儿,学习劲头足。”张军告诉记者。这个“学习驿站”,是小规模学校重塑教学空间的一次大胆尝试:它既是“知识转化站”,即设置学科主题资源角(如科学实验箱);也是“能力提升站”,即配备思维导图工具包、项目化学习任务卡等;还是“情感加油站”,即同伴互助留言墙、学习情绪树洞区,以此实现教学效能的提升和个性化学习的深化。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也变了,更多的时候,老师们待在孩子们中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也和他们像朋友一样交流、探讨问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教学课程,学校还为孩子们开设尤克里里、非遗手工、主持、书法、足球、绘画等兴趣社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少学生的成长也令人欣慰。近几年来,这所乡村小规模小学喜讯不断,多名学生在市、区级绘画、足球、定向越野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这里的学生,有些是家庭未能给予更多照顾的孩子,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起到更多的作用。孩子们需要我们。”张军说,别看孩子少,但在教学上“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一个孩子都不能落下”,“当老师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坚守的爱,我们要对得起这里的孩子。”
记者手记:
竖新小学是诸多小规模学校的一个缩影。在崇明小规模学校采访时,记者发现,在教育强国的背景下,许多乡村教育者坚守着教育初心,找寻新的生长点:利用小班化优势,开展“个别化教学”;利用在地资源,让课堂走进自然;“认真踏实肯定能出成绩”……这些探索都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多姿多彩的小规模学校新样态也正蓬勃生发。
坚持是一件很辛苦却又很酷的事,很多一线教师们一直默默守护,扎根基层,为学子们照亮追梦之路,虽然未必每个人最后都会万丈光芒,但路途上他们发出的光,一定会照亮很多人。
记者:季佳倩
编辑:顾佳丽
责编:朱竞华、焦倩倩
往期回顾
6金1银,历史最佳成绩!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上海首个用户自建分散式风电项目完成吊装
“市民日校”在崇明火热启动,快来get新技能
求点赞

求分享

求喜欢

原标题:《崇明这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闪“光”》
阅读原文
网址:崇明这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闪“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11840
相关内容
咸宁高新实验外国语学校:让每一个孩子被看见怎样才能让孩子快乐学习
争取每个孩子每年学会一到两项生活技能,这所学校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种植向日葵,居家拥抱春天,这所学校让孩子“见屏如面”
让每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
夜色圳好丨七夕节,致每位闪闪发光的女孩
守时小达人养成记:让每一次约定都闪闪发光
“让每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给学生配午休床太贴心,深圳光明这所学校火了!教室秒变午休室!
焕新美好tips|迈入2024,愿未来每个日子都闪闪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