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群众互助体系”在个案工作中的运用 | 社工案例计划

发布时间:2024-12-12 07:30

案例3: '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在员工激励中的运用 #生活技巧# #谈判技巧# #商业谈判案例#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张娅琼

单位 | 西安市未央区大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基本情况

2023年8月17日,六村堡街道社会工作站的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外展过程中,与服务对象初次接触,在沟通过程中,服务对象希望社会工作者可以给予他帮扶,缓解他当前遇到的困境。

社会工作者经过初步沟通和入户探访,结合探访社区所了解的情况,六村堡街道社工站将其作为帮扶对象,确定为个案服务对象。

(一)服务对象个人基本情况

服务对象张叔叔(化名),男,今年77岁,长期处于独居状态,因脑梗导致半身不遂,属于肢体二级残疾,日常出行依靠轮椅,左手也因病导致不能自由活动,平时生活仅靠右手,无法独自做饭,一日三餐都是买着吃。

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仅靠服务对象微薄的退休金和残补支撑,导致其生活比较困难。

(二)服务对象家庭情况

服务对象膝下有一双儿女,各自都有家庭需要照顾,平时比较忙碌,且相距比较远,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偶尔过来看望一下老人,无法时时照顾服务对象。

二、问题与需求分析

社会工作者经过前期入户探访,收集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经过分析,确定服务对象有以下几方面的需求:

(一)生理层面

服务对象属于独居老人,因脑梗导致半身不遂经鉴定属于肢体二级残疾,靠轮椅出行,出行极其不便,左手不能动,只能依靠右手生活,家里光线昏暗,东西摆放杂乱无章,存在室内安全隐患,急需排除该隐患的需求。

(二)心理层面

服务对象长期独居,身患肢体二级残疾,儿女常年不在身边,缺少日常陪伴,加上生活不能自理,担心遇到困难找不到人帮忙,精神压力,内心孤独,不良情绪一直积压在心中,又找不到方法和技巧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存在调节不良情绪和排解内心孤独的需求。

(三)社会层面

服务对象因行动不便和长期的内心孤独,缺乏跟外界的互动,社会参与度低,社会支持网络相对比较薄弱,存在重新搭建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

三、服务目标

(一)根据六村堡街道社工站困难群众帮扶台账,筛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采用以弱扶弱,搭建“互助体系”,为服务对象改善居家环境,排除安全隐患。

(二)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疏导和心理慰藉服务,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认识情绪,掌握情绪疏导方法,排解内心孤独感。

(三)鼓励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增强自信心,协助其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四、理论指导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该理论认为,应该重视在问题中的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获得支持的程度,协助个人发展或维持社会支持网络,以提升其因生活压力事件的资源。

而资源又可区分为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前者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因应能力等,后者指个人的关系网络广度与网络中的人能够发挥支持功能的程度,社会网络干预的目的在于强化个人的社会资源,以增强个人的社会整合度,协助个人解决生活的问题。

采用以弱扶弱,搭建“互助体系”,为服务对象发掘相关支持网络,最大程度缓解服务对象的精神压力和内心孤独感,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五、服务过程

(一)第一阶段: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及需求,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

2023年8月17日,社会工作者得到服务对象的求助时,服务对象相对比较沉默,交流也有所保留,社会工作者通过尊重、倾听、聚焦等专业技巧不断给予服务对象帮助、关怀和鼓励,与其建立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者陆续与服务对象的进行多次走访交流,结合对服务对象的行为举止,家里设施摆放的观察等方式收集到服务对象基本信息和家庭情况,对服务对象的生活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三方面的需求作出评估。

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起根据需求制定服务计划。

(二)第二阶段:搭建以弱扶弱,互助体系,帮助服务对象排除室内安全隐患,美化室内环境

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需求,跟服务对象一起制定了相关计划,并及时走访跟进服务情况。

在服务对象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根据六村堡街道社工站困难群众帮扶台账,筛选有劳动力且愿意帮扶其他困难群众的困难群众,采用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方式,搭建“互助体系”,每半月为服务对象上门打扫室内卫生,开窗通气,陪伴聊天等,帮助服务对象改善室内环境,使服务对象心情舒畅。

(三)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开展情绪疏导和心理慰藉服务,同时强化互助体系,为其后期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在服务对象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与搭建的互助人员一起多次走访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渐渐与社会工作者和互助人员敞开心扉,主动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现在内心的想法,社会工作者给服务对象讲述了如何走出困境的方法,服务对象愿意尝试社会工作者讲述的方法和技巧;

如遇家里有困难后,找不到帮忙的人时,可以联系互助人员、物业、社区、社会工作者、对面邻居寻求帮助,如遇生活中不开心的事,也可以找互助人员、社会工作者倾诉,或者听听音乐、翻看相册等方式;

在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慰藉服务,疏导服务对象内心孤独感,缓解服务对象的不良情绪的同时,也强化了互助体系。能够就近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关服务。

(四)“互助体系”中的互助人员引导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互助人员行动便利,与社区保持紧密联系,在社区开展居家安全讲座、老年公益活动、庆中秋等活动时,既可以丰富服务对象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协助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认识新的朋友,增强同辈群体的交流。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鼓励服务对象和互助人员一起加入社工站志愿服务队伍,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开展关于老年人的公益活动,社会工作者通过肯定服务对象在服务过程中成绩和改变,增强其自信心,完善其社会支持网络。

(五)定期走访服务对象,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

社会工作者和互助人员定期走访服务对象,从生活、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及时跟进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目前,服务对象家里干净整洁,阳光洒满客厅,笑容展现在服务对象的脸庞上,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对未来生活充满无限期待,服务目标基本达成,后期社会工作者也将动态掌握他的需求,及时为其排忧解难,在开心快乐中度过每一天。

六、服务成效

通过2个月的个案跟进,从生活、心理、社会三个层面都有了积极的改善,服务目标基本达成。

首先在生活方面,服务对象的居家环境明显改善,物品摆放整洁,因为室内物品摆放混乱造成的安全隐患已全部排除,与互助人员建立稳定的互助体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服务对象生活层面的问题。

其次在心理层面,通过社会工作者和互助人员的陪伴和心理疏导,给予倾听和鼓励,极大缓解了服务对象的不良情绪和内心的孤独感。

最后在社会层面,在互助体系的支撑下,服务对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认识新的朋友,在接受服务的同时,给同辈服务,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和同辈群体的交流,增加社会支持,感受社会正能量,积极正向地面对未来生活。

七、专业反思

(一)服务对象层面

肢体残疾老人,受到行动限制,不与外界接触,内心容易自我封闭,对外界给予的善意存有抗拒心理,社会工作者要充分运用同理心,设身处地考虑服务对象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因人施策。

(二)社会工作者层面

在整个个案工作开展中,社会工作者本着真诚、尊重、平等的态度,采用以弱扶弱,搭建互助体系的方式开展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可以依托“互助体系”,将生活层面的需求得到一个稳定且长期的保障,充分发挥了社会工作者资源链接者的作用。

它关注如何解决问题

而不是发现问题的原因

强调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基本理论

应用方法与技巧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巧与运用》

扫码拿下

↓↓↓

【社工客书屋】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有做过老年社会工作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或总结~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责任编辑:

网址:“困难群众互助体系”在个案工作中的运用 | 社工案例计划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50490

相关内容

贫困老人居家改造与社会网络构建个案服务 | 社工案例计划
她们太难了!如何助力“特殊家庭”走出生活困境? | 社工案例计划
助力特困“独居长者”探寻生活乐趣 | 社工案例计划
企业社会工作:员工帮助计划的社会工作实务应用
商南县应急管理局积极做好受灾生活困难群众救助工作
“沐浴阳光,走出伤痛”高龄独居中风长者服务个案 | 社工案例计划
辅导员工作案例
民政部:春节前为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工作完成
发挥法律援助职能 保障服务困难群众
“情绪魔法师”残疾人情绪管理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