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特辑⑤|青春三下乡:文化润乡土 知识种希望

发布时间:2025-08-11 21:51

学习农耕知识,亲手种下一季希望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乡村体验#

夏风拂过田埂,

带着麦香的暖。

青年怀揣文化的火种,

脚步踏过泥土,

青春的笔,

在传播文化的路上,

轻轻描,慢慢长。

01

数理科普:解码文化中的科学基因

数学与统计学院于今年暑期组建多支实践队伍,先后奔赴阜阳市十二里庙初级中学、阜南县老观乡和台村及阜阳多地非遗传承点,开展系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科普宣讲、趣味互动、文化调研等多元形式,将数理知识、人文关怀与文化传承融入乡村发展,既为乡村学子与文化传承注入活力,也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彰显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月23日至25日,“科普启航队”走进阜阳市王店镇十二里庙初级中学,以“科学知识盛宴”为主题,为当地初中生打造沉浸式数理科普课堂。活动以生动的科普宣讲开篇。队员们结合生活场景拆解数理原理:从几何图形在建筑中的应用,到概率统计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将抽象的公式转化为“为什么井盖是圆形”“抽奖概率如何计算”等趣味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数理魅力。

机器人赛事介绍环节则点燃了学生的科技热情。队员们详细讲解机器人竞赛规则、设计逻辑,通过视频展示机器人在赛事中完成精准抓取、障碍跨越的精彩瞬间,并延伸至工业生产、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直观理解“科技背后的数理支撑”。而线下机器人表演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跳舞机器人的灵动舞姿、任务挑战机器人的精准操作、互动机器人的趣味应答,让学生近距离触摸科技,纷纷围着队员追问“机器人如何‘算’出下一步动作”。

为深化数理体验,团队还设计了“几何模型搭建”“异型魔方竞速”“数字解谜接力赛”等互动游戏。学生们分组协作,用积木拼出立体几何图形验证定理,在魔方转动中探索空间逻辑,在接力解题中比拼反应速度,欢声笑语中,数理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

“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发现,数学不只是公式,更是探索世界的工具。”十二里庙初级中学老师的评价道出活动意义,而学生们“想造自己的机器人”“要解开更难的数学题”的心声,则印证了科学梦想的种子已悄然种下。

6月29日至7月初,“拾光同航队”赴阜南县老观乡和台村,以“智育+心育”双轨模式,为乡村儿童送去知识与温暖。

趣味统计课堂打破了“数字枯燥”的偏见。队员们以“公交车悖论”“生日悖论”为切入点:用“为什么等车越久越觉得车不来”解释概率分布,用“23人班级过半概率有同学生日相同”演示统计规律,配合生动PPT和生活案例,让抽象的统计学变得可感可触。孩子们从皱眉困惑到恍然大悟,主动提出“我们班有30人,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思维活力被充分激发。

曼陀罗绘画活动则成为心灵沟通的纽带。没有规则束缚,孩子们用红色画太阳表达喜悦,用蓝色画河流倾诉心事,用绿色画田野寄托向往。队员们围坐一旁,通过画作读懂孩子的内心:为用灰暗色调绘画的孩子讲述“色彩里的小秘密”,为画满星星的孩子分享“星空与数学的故事”。无声的交流中,陌生感逐渐消散,信任悄然建立。

骰子游戏让概率知识“玩着学”。孩子们分组掷骰子、记数据、比次数,在“谁掷出6点更多”的比拼中,自然理解“次数越多,结果越接近概率”的原理。而作业辅导环节则充满温情:队员们从基础公式讲起,耐心引导孩子攻克数学难题、梳理作文思路。当一个孩子将舍不得吃的糖果塞给队员时,双向奔赴的温暖成为最动人的注脚。“不只是教知识,更是陪他们成长。”队员们表示,这场实践让他们明白,乡村教育需要的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用心陪伴。

02

文艺传承:让乡土文化活在当下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推动皖北地区教育扩容提质,7月1日,音乐舞蹈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禾风艺启”文艺服务队深入蚌埠市五河县弥陀寺中学开展文艺汇演。阜阳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郑继兵、五河县教育局党委委员王娟、五河县弥陀寺中学全体班子成员以及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200余人观看了演出。社会实践团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马玉海带队,有关教师及五十余名同学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各专业学生充分发挥所长,打造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音乐学(师范)专业倾情演绎《绣红旗》《不忘初心》《灯火里的中国》等红色经典曲目,以动人的旋律唤起全场情感共鸣,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音乐表演专业带来的《万疆》等器乐合奏,通过古筝、长笛等乐器的完美配合,让乡村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音乐的魅力,在悠扬乐声中提升艺术素养;舞蹈学专业则创新采用“沉浸式美育课堂”模式,《醉春风》的灵动柔美、《伎乐飞天》的敦煌神韵、《古丽古丽》的民族风情,三个风格迥异的舞蹈作品激发孩子们的审美潜能和艺术创造力。整场活动精心编排13个特色节目,历时1个多小时,创新构建“演出+教学”相结合的艺术帮扶新模式,不仅有效弥补了乡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更通过多元艺术形式的交融碰撞,为乡村美育注入新活力,搭建起高校与乡村学校协同育人的桥梁。

03

文化溯源:守护乡土文化根脉

6月28日至7月2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奔赴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吴寨居,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儿童带去知识、关爱与欢乐。

志愿服务队围绕“知识启蒙”与“心灵关怀”两大核心,为吴寨居留守儿童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队员们耐心细致地为孩子们辅导暑期课业,答疑解惑;借助地球模型与趣味互动,生动讲解地球构造与环境保护知识,点燃孩子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通过讲述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将红色火种播撒进幼小心田,引导孩子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结合乡村生活实际,重点普及防溺水、交通安全等实用技能,筑牢儿童安全防护网;通过轻松有趣的团体游戏与一对一交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传授情绪管理方法,守护其心灵健康成长。吴寨小学的教室里、操场上,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求知若渴的眼神。

活动期间,志愿服务队开展的特色活动和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吸引了阜阳广播电视台的关注。记者深入现场,用镜头记录下了志愿者们辅导课业、科普知识、宣讲党史和安全教育的生动画面,并对服务队成员和参与活动的儿童进行了深度采访,展现了活动的良好成效与社会反响。

此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不仅为吴寨居儿童打开了知识之窗,点燃了梦想之光,也为我院学子提供了深入乡土、砥砺品格的宝贵平台。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将高校的育人资源与关爱力量精准注入乡村教育一线,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勇担责任的精神风貌,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和儿童健康成长贡献了积极力量。

04

科技赋能:创新文化传播路径

2025年7月24日25日,阜阳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E 路阳光・智心同行” 实践团队赴安徽省太和县第十一小学,开展科技启蒙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团队精准对接当地教育需求,依托高校专业资源,创新采用 “科技启蒙 + 心理健康” 双轨服务模式,通过编程课堂、AI 科普、情绪管理等特色课程,为乡村儿童量身打造素质教育新范式,致力于探索可复制的 “科技 + 心理” 双轨育人实践路径,以实际行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实践方案。

在趣味互动中启蒙编程。团队成员张后宇以游戏 “我的世界” 为教学范本,通过火星文生成器、加减计算器、考试成绩评级器等程序,生动演示 Python 编程的魅力,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编程的乐趣。其中,“彩虹渐变绘制” 程序将循环与算法知识融入艺术创作,让抽象的编程逻辑变得直观可感,孩子们在亲手调试代码参数的过程中,悄然走进科技的世界。

05

普语连童心,文化润乡土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志愿者站上讲台,趣味动画与互动游戏齐上阵。从 “现代语” 科普,到推广标语传递,带领孩子们咬准字音、规范表达。绕口令挑战里笑声不断,情景对话间交流升温,让普通话成为打破沟通隔阂的桥梁,在发音规范与互动交流中,播撒下交流无障碍的种子,让通用语言的魅力在乡村课堂尽情绽放。

知识竞赛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何时成立?” 等问题刚抛出,孩子们便踊跃举手,眼神里满是求知的光亮。从国旗知识的问答,到传统节日的追溯,每一次抢答、每一个回答,都在深化对家国的认知。爱国情、文化根,随着热烈的互动融入孩子们心底,让求知的欲望肆意生长,化作探索世界的动力。

“探秘端午节——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 ,志愿者凭借精美课件,开启传统文化之旅。从端午起源、屈原的爱国情怀,到包粽子、赛龙舟的民俗传承,再到拆解 emoji 成语里的文化关联,把古老习俗变得可感可触。孩子们在趣味中读懂传统文化的厚重,接住传承的接力棒,让端午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文化温度,在青春话语里焕新延续。

爱国教育融入课堂日常。知识竞赛上,“新中国成立时间”“国旗含义” 等问题,激发学生抢答热情,在问答间深化国家认知;《歌唱祖国》 的旋律响起,稚嫩歌声传递拳拳赤子心,让爱国种子在少年心中扎根,引领他们以青春之姿奋进新征程 。

常规课堂中,志愿者与孩子同坐课桌旁,既是知识的讲解者,也是困惑的倾听者。专注授课时传递外界的精彩,互动答疑间输送知识的养分,每一句话、每一次交流,都把对教育的热忱注入孩子心里,让乡村课堂求知的光,温暖又有力量,以爱为舟,载着孩子们驶向梦想彼岸。

三下乡的课堂,是知识传递的阵地,更是青春与成长双向奔赴的舞台。“与你‘童’行”团队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让普通话推广、传统文化传承、爱国教育深度融合,化作孩子们眼中的光、心里的暖。这场旅程,我们脚步不停,因为深知,每一次课堂相遇,都是点亮未来的开始。

这一程,

我们以青春为舟,

载着文化的星火穿梭乡土;

下一程,

这份关于文化传播的牵挂,

将化作持续前行的力量。

网址:三下乡特辑⑤|青春三下乡:文化润乡土 知识种希望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5563

相关内容

乡村手艺:守望乡土 润泽生活(传承之光)
乡村手艺——守望乡土 润泽生活(传承之光)
三下乡
青春“三下乡”丨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师生暑期“三下乡”实践走进长寿
铜陵学院【三下乡】外国语学院:支教“五育”筑新梦 彩绘乡村展新颜
好评中国|学生“三下乡”应抡“三板斧”
【青春三下乡】家电下乡惠民生,农村生活展新貌——物电学院暑期调研团走进新东村
贵州大山里的乡土课
回望乡土:对媒介化社会的反思
芙蓉国评论|学生“三下乡”应抡“三板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