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

发布时间:2025-09-10 12:47

品德教育基础课程设计 #生活技巧# #家庭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课程#

第二,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有关家庭生活的游戏、以爱护自然为主题的儿童剧、与天空中小星星的对话等。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课程是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鉴于这种课程类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且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和实施,因此,将该课程界定为“活动型综合课程”。

2、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生活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

思想品德在本质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的生动素材。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从其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生活中的许多情境和事件都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含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含着友谊、关爱、团结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含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因此,道德不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空洞的说教,而是蕴含在生活之中的活生生的感悟和规则。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事件将使儿童开启思考之门,儿童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思考将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生活是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形成有效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自觉开展道德行为的一种最好途径。因此,以生活为途径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没有淡化或消弱德育的功能,反而极大地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2)品德与生活是儿童的课程,而非成人的课程。

人本主义者强调课程不是与儿童相对立的、引起儿童反感或恐惧的课程,而应是能够引发儿童兴趣并能引导儿童自觉成长的课程。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都首先需要使儿童形成强烈的对规则或规范的情感认同,在此前提下儿童才能真正地将各种规则内化为素养并转化为自觉行为,任何的规则与规范不经儿童的情感认同都不可能真正地转化为儿童内在的素养。为此,课程设计应从儿童的情感需要和认知特点出发,使设计出的课程能够真正引发儿童的兴趣,并与儿童自身的生活保持零距离。长期以来,课程设计往往从成人对儿童的需要出发,以成人化的方式设计课程,设计出的课程与儿童的兴趣和认知特点相去甚远,这种课程对于儿童来说是没有生气、僵硬、呆板的课程,它不仅会消

网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docx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87543

相关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解读】《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深度解读
《培智生活劳技课课程标准》解读
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梅德明教授解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理念与新要求
幼儿园课程标准解读专题发言(共4篇)
课程标准解读==新教师培训=李彬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分析
《幼儿生活护理技术》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docx
课程标准解读==新教师培训=李彬.ppt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