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法国,除了埃菲尔铁塔,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就是巴黎卢浮宫入口的标志性金字塔建筑,通透的玻璃结构与古老的卢浮宫交相呼应。1989年完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不过在此之前,贝聿铭的设计方案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认为他设计的现代性玻璃建筑“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然而令这些反对者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玻璃金字塔开启了现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美学新篇章。
艺术与生活一直以来都息息相关,互为补给。进入新世纪,数字科技的不断进步,为生活带来改变的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力量。数字化、网络化,不同程度地给生活带来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艺术家们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探索和反思自我、反思社会。
位于伦敦的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启了“新世代艺术”(Art Now)系列展览,该系列展览聚焦于当代新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一直到今天,Art Now依然为所有梦想成为英国乃至国际顶尖艺术家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露西·比奇(Luc y Beech)和爱德华· 托马森(Edward Thomasson)是英国最令人兴奋和期待的年轻电影制作人和表演者之一,他们用独立与合作的工作方式,探索在传统戏剧环境之外的人际表现。从2008年开始,两人每年都会策划执行一个不同主题的表演艺术展,在表演中思考过去和未来、个人和集体、独立和联系等议题,今年的主题依然离不开人际关系。
展开剩余 89 %
> 表演艺术 《一起》(Together),露西·比奇和爱德华·托马森,2017年
在表演艺术 《一起》(Together)中,露西·比奇和搭档爱德华·托马森通过两个部分的表演,探讨人际关系中独立与合作的理念,通过这个新型表演项目,了解人们在生活中的互相合作以及相互对抗。在每周六下午的14点45分和15点15分,观者可以以两人一组的形式加入表演,并集体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独立空间,暂时拒绝外界的社交干扰,每组同伴的所有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每场表演大约会持续10分钟。
越来越忙碌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聚集在网络社交上,最原始的人际交往似乎已经被现代人忽视了。在《一起》的互动中,没有外界干扰,只有最纯粹的交流。安静地个人活动也好,和睦地相处也好,剑拔弩张地对抗也好,通过最直接、最原始的交往才能让人更清楚地找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人的定位和在集体中的定位。
> 表演艺术 《一起》(Together),露西·比奇和爱德华·托马森,2017年
《黑暗之中》(The Darks)是艺术家露丝·伊万(Ruth Ewan)和阿斯特丽德·约翰斯顿(Astrid Johnston)为泰特美术馆设计策划的一项音频指南,以“博物馆音乐之旅”的形式,邀请游客探索泰特美术馆所在地的前身——臭名昭著的米尔班克监狱(Millbank Prison)的故事。
米尔班克监狱于1816年开放使用,采用18世纪末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提出的特殊圆形结构的外形(Panopticon),按照边沁的说法和设计:圆形监狱(Panopticon)由一个中央塔楼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环形监狱的中心,是一个瞭望塔,所有囚室对着中央监视塔,每一个囚室有一前一后两扇窗户,一扇朝着中央塔楼,一扇背对着中央塔楼,作为通光之用,方便观察者第一时间看到整个监狱的情况。但是,囚犯却不能从外面看到监视塔中是否有人,从心理上让囚犯长期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下,实现了“自我监禁”,从而变得循规蹈矩。
> 《黑暗之中》(The Darks),艺术家露丝·伊万(Ruth Ewan)和阿斯特丽德·约翰斯顿(Astrid Johnston),卡罗琳·皮考斯(Carolyn Pickles)表演
在杰里米·边沁之 后,著名哲学 家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对圆形监狱又进行思考,认为圆形监狱不仅仅有一种物质形态的权力意义,更有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圆形监狱一开始用来威慑罪犯,让他们变得规矩,然而这种隐形的国家权力监视体质却在后来变了味。
《黑暗之中》由演员卡罗琳·皮考斯(CarolynPickles)表演,这里面有真实和虚构的路人,包括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作家、革命家亨利·马修(Henry Mayhew)等囚犯,以及爱尔兰政治犯丹尼斯·卡什曼(Dennis B Cashman)和同一时期的监 狱长 亚 瑟·格里菲 斯(Arthur Griffiths)。黑暗中传来囚犯支离破碎的声音,沉重的音乐真实地触动了乌托邦梦中的心脏,这种乐观主义转变成了后来的地狱现实。《黑暗之中》通过对监狱的乌托邦梦想式的起源和真实存在的野蛮现实的阐述,探讨隐私、社会权利和控制的关系,借以回顾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 泰特美术馆与曼彻斯特HOME现代艺术馆合作举办的瑞秋·麦克莱恩个展《身份认知的探索》
英国新锐艺术家瑞秋·麦克莱恩(Rachel Maclean)是近年来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之一,不仅提名贾曼奖, 还代表了苏格兰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身份认知的探索》(Wot You :-) About?)是瑞秋·麦克莱恩的大规模个人展览,由泰特美术馆与曼彻斯特HOME现代艺术馆合作举办,融合了电影、印刷、摄影甚至雕塑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通过饱和度极高的色彩搭配和极具个人特色的画风来讽刺社交网络对人们身份认知、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影响。
> 泰特美术馆与曼彻斯特HOME现代艺术馆合作举办的瑞秋·麦克莱恩个展《身份认知的探索》
在她的作品《内心最重要》(It’s What’s InsideThat Counts, 2016)中频繁出现社交媒体、广告、儿童电视节目和童话故事,描绘现代人对技术的过分依赖。主流网络价值观放大了人们对性别认知的焦虑,同一个人因为线上和线下的性格差异而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焦虑,瑞秋·麦克莱恩希望以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现代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数据一词似乎不再虚拟,而变得极其沉重,变成了一个人的身份标签,没有这些数据,你就变成了“黑户”。瑞秋·麦克莱恩通过作品《我们需要数据》(We Want Data!)向世人提问:一个鲜活的生命为什么需要依靠这些数据才能穿梭于世界之间,才能被视作“活着”或者被肯定其“存在”?
> 索菲·迈克尔(Sophie Micheal)的短片《克勒肯维尔99号》(99 Clerkenwell Road),2010年
伦敦艺术家、电影制作人索菲·迈克尔(Sophie Michael)的16mm电 影展 上有 她 近 年来 的 3部作品《克勒肯维尔99号》(99 Clerkenwell Road,2010)、《章节一到五》(Chapters One to Five,2012)和《水上表演》(The Watershow Extravaganza,2016)。索菲·迈克尔运用早期实验性电影制作方法创作运动图像,并结合二十世纪中期的设计,透过现在的镜头来质疑和反思我们与过去的关系。
《克勒肯维尔99号》,长达8分钟的无声短片,回顾了德国抽象动画制片人奥斯卡·费钦格(Oskar Fischinger,1900-1967)的作品。短片在一个无人的商店拍摄,运用半抽象的电影手法捕捉光影和色彩。拍摄者几乎是在毫无章法地移动着摄像机,结合多次曝光的模拟技术,迈克尔在抽象和现实之中揭示了建筑空间和外部城市的关联元素。
> 索菲·迈克尔(Sophie Micheal)的短片《克勒肯维尔99号》(99 Clerkenwell Road),2010年
《章节一到五》是一段长达15分钟的有声短片,灵感来源于教材资料和过去的电影,描绘和推广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沉迷于怀旧之中,是索菲·迈克尔对过去失落时代和年轻一代的当代投影。
《水上表演》,这段10分钟的有声短片的主角是英国北德文郡的一个建于1951年的水上乐园。短片中迈克尔通过叠加图像重新组合演出元素,在光与声之间创造新的体验,开创了20世纪初的色彩器官感知实验。迈克尔不断地通过当代对过去的反思来探索过去失落的时代为什么虽然过时却仍然迷人?镜头语言的迷人之处在于光影和剪辑,迈克尔运用电影诞生早期时的电影制作方法,再加上复古怀旧的后期制作,不免让人在沉浸回顾过去的同时,思考现在和未来。
《艺术与互联网经济》(Art And Money Online)展览探讨了商业化对互联网的影响,这是近5年来网络艺术家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网络使用率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商业领域、金融领域和互联网领域,不仅为众多富有潜力的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改变了网络在线社区的特性。与之前相比,网络在线社区,更加多样化,但是凝聚力却降低,旁观和购物的欲望超越了交流的欲望。
《艺术与互联网经济》作品之一是Black Shoals股市天文馆,想象全球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夜空,每个星星代表一家公司,大量实时财务信息的变动使得星星闪烁,随时随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进行地股票交易让整个夜空更为明亮。这是金融市场与艺术的一次结合。
展览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探索在线艺术作品欣赏与线下博物馆之间的互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为原本的博物馆爱好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欣赏艺术的方式,但是在线艺术作品在整个艺术作品中只能算作一个信息源,是虚拟的。想要获得更为真实生动的艺术体验,还是要去博物馆。在线艺术作品的商业化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Art Now系列为充满创意的新兴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艺术与生活形成了新的连接方式。美国艺术家科林·戈德伯格(Colin Goldberg)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创造了“科技表现主义”(techspressionism)这个词。2014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科技表现主义者宣言》(The Techspressionist Manifesto)的文章,他认为科技与艺术是共生而自然的关系。回想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印刷机、照相机等科技发明,以及现在的计算机,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媒介和载体。虽然现在有了各种便捷的软件,似乎很多人只要轻轻在电脑上动动手指就可以成为艺术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会在创造性上做出妥协。艺术与科技共生而自然的关系决定了两者结合将会是另外一种新的艺术,科技是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另外一种连接方式。
artdesign_org_cn
艺术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