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与表演

发布时间:2025-05-19 01:51

参与亲子剧场表演,让孩子在表演中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亲子生活艺术# #亲子文化活动#

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印象管理”这一概念,他认为个体总是喜欢控制他人的行为,希望得到预期中特定的回应方式。社会交往本身是一个戏剧舞台,每个人都会在别人面前呈现恰如其分的表演,他在研究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行为时提出了拟剧理论:前台行为像是一种表演,个人在各自的舞台上利用符号表演自己的剧本;后台行为则摆脱了社会期待的束缚,是真实自我的呈现。在一个极端上,表演者可能完全沉迷于表演的现实,以至于离开某种特定情境便找不到身份符号。

日常生活中的做戏与剧院里的表演之不同点在于:人人都在别人面前做戏,而且彼此都清楚大家都在逢场作戏。而且,人所做的各种反应,甚至各种姿态,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整的,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会受到周围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明知自己在演戏并长时间进行这种有意识的表演,他的性格就会逐渐变成它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越演越起劲。

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总会以不同的程度激活不同的特征。他在某些时刻激活一种,而在另外的时间激活另一种,当他试图扮演某方面的角色,他的其他身份不是消失了而是被抑制。这些被制约的身份和呈现出来的身份之间,会构成某种矛盾、冲突与张力。经过伪饰的姿态与膨胀的自我意识紧密相连的,它们同是“被异化”的现代社会的产物,人要克服的不仅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裂,同时还有存在于个体内部的罅隙。

“身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人们难以确定用何种标准进行评价与定义,它往往随着时间改变。但有关身份的焦虑却总是存在,每一个人几乎都体会过由参照对象的不同而产生的困扰,它同时也是渴望。和人类的其他欲望不同的是,绘制身份符号的需求会受到社会的等级区分的影响;和所有欲望的相同的事,它既具有腐蚀性也有激励的作用。但只要想到这些需求都来自于“爱”,或者说是由不能得到爱的“痛苦”,问题也就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

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发现到处都存在映照着他的镜子。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正是依靠别人的目光来判断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是否恰当,正如我们通过别人的评价才对自身的美丑形成较为客观的看法。极端的例子存在于与世隔绝的境况中,如果真有无需与其他任何人交往的人,那他同时是最幸福的也是最不幸的。他可能成为有觉知能力的自我审判者,也可能成为毫无共情能力的罪犯;他或许会因为不关心他人而得到安宁,但他也有同样大的机率养成无动于衷的性格。

事实上,真正受过品德训练的人不会沉醉于假面舞会带来的幻觉中。对这类人而言,自我控制与伪装自我不同,克服表演的惯性要求他适时地约束自己的表达欲,独处时持续不断的道德实践会让他公正地衡量内心所感受到的事物。而一个熟稔于扮演角色的软弱者其实就像襁褓中的孩子,靠他人的目光喂养某种自私的激情。从这层意义上而言,只有对自我灵魂的确信才能保护我们免受恐惧的折磨,所谓的“对邻人的爱”并不能真正赋予我们实践美德的意志力。

有关键情节透露

网址:存在感与表演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96252

相关内容

表演与生活25
表演艺术疗法与健康
付费自习室,谁在“表演性学习”?
好演员再次示范了生活与表演的交融,他们用表演把人情滋味填满时光的褶皱
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才艺表演欣赏之旅
旧书重读:表演性茶艺
一个演员如何提高表演技巧
表演心得体会(通用9篇)
体育表演社区参与与青少年培养考核试卷.docx
日常生活的表演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