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生态理性——人与自然和解的必由之路.pdf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环境塑造生活哲学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哲学与日常生活#
第24卷第3期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Vol24 No 3
2012年9月
JOURNAL OF NINGBO UNEVERSITY OF TECHNOLOGY
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生态理性一一人与自然和解的必由之路
易后余,杨俊
(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豌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已经显示出她的不堪重负,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生态
理性对枃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积极意义,是人与曾然走向和解与统一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环境哲学;生态理性
中图分类号:0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09(2012)03-0001-05
自然是化育万物的“母体”,是芸芸众生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博大肥沃、用
之不竭的,就像高超的魔术师随时可以变化出你所希望出现的东西。而事实上,自高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以来,自然已经显示出她的不堪重负,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人类最终不得不承认以下两个事实:第
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第二,环境问题说明了自然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只有恢复生态理性,走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才能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社会以及人的发展作为现实的活动,不是想象中的生成,也不是靠理
论的演绎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是人类以自为的力量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造成了
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从而在二者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张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人与自然发展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与自然的发展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二者是有内在关联的。这种统一关系表现在以下
个方面:一是人的实践以自然的物质供给为前提;二是自然在人的实践中获得新质;三是发展了的
自然对人的实践的推动与促进。正是这种不可分离的联系,促进了二者在实践的双重对象化中的不断
发展。
首先,现实中的人是实践的主体,他们创造历史的前提便是能够让他们的肉体组织器官正常的维
系与运转,离开了自然的物质供给,所谓的实践只能是一种空谈。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的前
提性存在,是“巧妇”为炊的必备条件。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
能创造。”马克思在《手稿》中不止一次地强调“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从他的自然、肉体、感性来看,
人是受动的,是自然的乳汁哺育了芸芸众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活依靠自然界。从人的实践
活动来看,人的第一个实践对象就是自然界,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外化到自然界身上实现的创新
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一种创新,而是在自然界及其事物现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所以说,“人并没有
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オ能进
行。”也就是说,人的实践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物质的具体形态,与自然进行了一定的能量交
收稿日期:2012-03-31
第一作者简介:易后余,男,宁波工程学院学生处副处长
基金项目:宁波工程学院2011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11026)。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换,而并不是在完全的意义上、脱离自然物质前提下的创造。
其次,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是原始的自然,这种粗陋的、素朴的自然,以盲目的力量自发的运
动,从始到终、从生到灭,就这样机械的、被动的、消极的在无知无欲的世界中摇曳与枯娄,不具有
属人性。诚如唐代诗人王维所描绘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夢。润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夷坞》)自在自然的悲哀,不在于生命的无常,而是在短暂的历程中,虽有精彩的演出,却无“观众”
的喝彩。自生自灭、自导自演,就是自在自然的全部生活内容。因此,无人的自然或离开人的自然,
虽然也有瑰丽多彩的变化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巧夺天工,但那只是大自然无意识的“妙手偶得”,称不
上否定自然的本性的真正意义的“发展”。从实践理解,“发展”是对人的实践的创造性而言的,人通过
实践的对象化活动,否定了自然界及其事物的自在性,使它获得了人化自然这个“属人性”的新质。纯
粹的自然界一一自在自然,只是按照宇宙、万物自身的自然的本性和规律进行着运动、变化、进化,这
里而无“属人性”的新质的飞跃。人的出现,人作为自在自然的对象性存在物,打破了史前期这一恒常
的“铁律”,在天然自然的“T”台上留下人类的实践足迹,从而掀开了对原自然世界中一部分来说的、意
义非凡的编年史一属人自然的历史。自然的真正的发展,是指通过自身的变化来否定其自然性、
超越其自在性,从而获得属人性、自为性的彻底转变,自在自然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这一历史
性的变革,人类以自己的实践本质和力量,在实现自然的人化时也实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实践造
就了自然的发展,也造就了这个对立双方的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各自均否定自身原来的存在
形式,而获得新质
第三,人的实践与自然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实践是自然发展的动力。对于自然来说的任
何发展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马克思说,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
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在人类实
践的作用下,自然获得日益増多的属人性,其原始性或天然性逐渐失去,也失去了原来的素朴性、单一
性,表现出极强的可塑性,从而超越自身而获得新的规定性和新质。这一转化,一方面,不仅是对自在自
然的扬弃,也是对自然界优先地位的确认与肯定。脱离人的或与人分离的自然,不仅对人来说是“无”,
而且对自然本身来说也是无发展的自然性。另一方面,人的实践受自然的物质供给的制约,人并不能凭
空地、无自然的前提和根据地改造自然和创造历史。“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
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
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
质。”自然的前提性、基础性提醒我们:在坚持主体的实践能动性时,不能蔑视更不能忽视自然的客观规
律性,从而科学、理性的在自然的基础上稳健发展与扎实推进。
实践与自然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从实践的本性看,实践的属人性就在于:凡有人类存
在之日,便有人类实践之时,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如影随形,不弃不离。自然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
就、一劳永逸的。自然的发展,既是人类以往实践的结果和终点,又是以后人类实践的开端和起点;离开
了实践,自然的发展就终结了它的生命,成了一个永远的过去的定在。按照人类的实践的本质、本性,人
类不可能永远满足于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和人自身的现实。正是这种不可遏制的对理想图景的追求冲
动,人类才不断的去发掘、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从而超越所有的既定的现实而追求更为
理想的那种现实。这样,人的实践铸就了自然的发展和实践发展对立统一性,生成了二者相互促进、相
互发展。
二、不可持续的发展观与环境问题的凸显
马克思曾告诚:“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
展开阅读全文
网址: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生态理性——人与自然和解的必由之路.pdf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09826
相关内容
生活与自由——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pdf生活与自由——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
马尔库塞生态哲学中自由与解放理念探赜
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马克思历史观的哲学革命
生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发展
【赵敦华】人与自然界的思想价值: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百科》的改造吸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探析
马克思生活哲学的三重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当代价值
【扈志东】哲学与生活: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