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发布时间:2025-05-11 11:39

'魅力-能力权变理论'平衡个人魅力与实际能力 #生活技巧# #领导力技巧# #领导风格理论#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最后,我想重复强调一个问题,在我教学中经常提及的问题:有多少人在弥留之际,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工作或看电视?没有一个人希望这样。此时,人们想到的是爱人,家人和他们付出过爱心的人。
  七个习惯简要之义与架构图

     1)积极主动
  2)以终为始 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创造。
  3)要事第一
  4)双赢思维
  5)知彼解己
  6)统合综效
  7)不断更新
  如果你的力量来源—体型、力气、职位、权威、学历、地位、身份、外表、或是过去的成就—发生变化甚至不复存在,那该怎么办呢?

           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正巧在当时,我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我阅读或浏览过的论著不下数百,主题遍及自我完善、大众心理学以及自我帮助等等。对于爱好自由民主的美国人民所公认的种种成功之论,已算得上了如指掌。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那就是过去50年来讨论成功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运用社会形象的技巧与如何成功的捷径。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效药,治标而不治本。
  比较而言,前150年的作品则有很大不同。这些早期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诸如像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一是鼓吹积极进取心态。由此衍生出的行为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却也毫不避讳地鼓励玩弄手段、欺骗他人。例如运用技巧以赢得好感,伪装自己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标。
  这类论著中,有些固然承认品德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多半不十分重视,只是草草带过。对作者而言,品德只不过是用来妆点门面,要紧的还是速成的技巧与捷径。
  两相比较下,我终于了解,过去我与桑德拉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对儿子采取上述作法。其实,我们那么做是为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在我们心目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们重视如何扮演模范父母及维持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或许也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看法。的确,在面对与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被许多因素所蒙蔽,反而忽略了儿子自身的幸福。

                 本书介绍的七个习惯最合乎效能原则,且效果最为持久。它们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把握机会以及吸收最多的正确观念。
  我对“效能”所下的定义是——“产出与产能必须平衡”(P/PC balance)。伊索寓言中有则鹅生金蛋的故事,正足以说明这个常遭人忽视的原则。
  这则故事是说,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农夫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企图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却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这则寓言是效能观念一个很好的例证。一般人往往从金蛋的角度来衡量效率,也就是产品愈多,效能愈高。可是上面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效能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也就是你希望获得的结果;一是“产能”即鹅,也就是你借以达到目标的资产或本领。
  仅重视金蛋,无视于鹅的人,结果会连产金蛋的资产本身都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可能养不活自己,更不用说鹅了。因此,产出与产能必须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能。

        问题的症结在于治标不治本

     一般人对于成功的个人、家庭与团体,总是钦羡不已。他们羡慕别人的能干、成熟,家人的团结合作,以及组织的团队精神。但他们真正想知道的却是成功背后的秘诀,向成功者请教的,不外乎如何能够立竿见影、立收解决自身难题的方法。
  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有能提供这类答案的人。有时候速成的办法还颇管用,可暂时消除一些表象的问题。只是真正的症结依旧存在,久而久之问题又会浮现。而且愈是求助于“特效药”,病症拖得愈久,病情愈加恶化。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本章刚开始所提到的几个例子。
  ●我上过无数教导主管如何有效管理的课程,我对员工的期望很高,也想尽办法善待他们,希望维持彼此良好的关系。可是总觉得员工不忠心,我若是有一天生病在家,他们一定会终日无所事事闲扯。为什么不能把他们训练成独立又有责任心的员工呢?为什么我始终找不到这种员工?
  对急于想约束员工却束手无策的那位经理,个人魅力论建议他采取激烈的手段,大事整顿一番,逼得员工兢兢业业。或者让员工接受相关的训练,以提高工作热忱,甚至另聘更称职的外来和尚。
  但阳奉阴违的员工,私底下可能正质疑着老板究竟有没有为他们着想,有没有把他们当作机器看待。员工的想法也许并非空穴来风,老板心中的确如此看待他们,而主管态度偏差或许就是管理不善的原因之一。
  ●我要做的事太多了,可是总感到时间不够用。每天都觉得神经紧张、匆匆忙忙。一周7天,天天如此。我参加时间管理研讨会,也尝试过不下6种规划时间的办法,虽然不能说没有帮助,但是仍觉得无法过上理想中的既充实又自在的生活。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六个交往模式之一,这六个模式分别是:

      一.利人利己(双赢)

      这种模式会使促人不断地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寻求双边利益。双赢就是双方有福同享,皆大欢喜,这种结果会让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决定,完成计划。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强调共同利益,一个人的成功并不需要以他人的失败为代价。

      二.损人利己(赢\输)

      损人利己是和利人利己相对的另一种模式,,意思是“我赢就是你输”

      损人利己模式意味着唯我独尊:“我做主,你服从。”秉持这种信念的人习惯于利用 地位,权势、财力、特权或个性来达到目的。大多数人从小被这种模式浸染。在家里,大人总是喜欢把孩子进行比较,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爱、理解和耐心,这就营造了赢\输模式的氛围。

      三.舍己为人(输\赢)

      这种信奉:“我认输,你赢了。”“就这样吧,我听你的。”“我是个败者,一直都是。“我是个和事老,只要能息事宁人,我做什么都行。”这种模式比赢\输模式还糟糕,因为这种人没有标准,没有要求,没有期望,也没有将来。他们喜欢取悦他人,喜欢满足他人的希望。别人的认同和接受能够给他们力量,他们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信念,总是服从别人的意志。

      四.两败俱伤(输\输)

      如果是同样喜欢损人利己的两个人在一起,由于双方都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因为他们都不服输,都想报复,扳回局面,完全无视一个事实:谋杀等于自杀,报复是一把双刃剑。

      五.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这种模式认为,别人输不输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得偿所愿。当竞争和对抗意义不大的时候 ,独善其身的模式是多数人的处事方法,他们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无损,别人的就留给他们自己去保护吧。

      六.好聚好散

      如果在无法达到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道不同,不相为某。如果你知道还可以放弃,你就会觉得轻松而自由,不需要千方百计逼别人就范。开诚布公,才能真正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再谈到人力资源。产量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对一个团体的人力资产——即顾客与员工——的运用更为重要。
  我认识一家以蛤蜊浓汤叫座的餐厅,每天中午都高朋满座。可是后来餐厅转手,新老板认为利润重于一切,于是在浓汤中掺水。第一个月的确大发横财[奇`书`网`整.理提.供],因为成本降低,顾客却依然捧场,但是渐渐地顾客不再上当。失去了顾客的信任,这家餐厅最后终于门可罗雀。即使此时老板想重新回头,可惜已失去宝贵的资产——顾客的信任,会生金蛋的鹅不再存在了。
  有些公司虽强调顾客至上,却完全忽略为顾客服务的员工。我的建议是:“你希望员工如何对待顾客,就如何对待员工。”
  因为你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双手,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与热忱的根源。你也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形体,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与才华智慧的大本营。重视人力资产的主管,应该把员工和顾客当作自愿工作者一般好好对待,因为他们确实是心甘情愿地奉献可贵的心智与忠诚。
  在一场讨论会上,有人问:“对懒散与表现欠佳的职员,该如何整顿?”一位仁兄回答:“投几颗手榴弹!”有些人颇附和这种强势管理的主张——“不争气就淘汰”。
  可是接着又出现下面的回答:
  “谁来收拾残局呢?”
  “不会有残局。”
  “那你何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顾客:‘如果不想买就滚蛋吧!’”
  “那怎么可以这样对待顾客?”
  “那为什么可以这样对待员工?”
  “因为他们是我雇来的。”
  “原来如此。请问你的员工是否忠心耿耿、勤奋工作?流动率大不大?”
  “别开玩笑了,现在根本找不到好帮手。人人都想请假、兼职、跳槽,对公司毫不在乎。”
  像这种只重金蛋的态度,实在难以激发员工的潜能。眼前的盈余固然重要,但却不应凌驾一切之上。
  过分重视产出,会破坏健康、耗损机器、降低银行存款及危害人际关系。但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人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满以为可以因此多活10年,但不知其实正在透支生命。又好像有些人,不断念书却从不事生产,只知坐享别人的金蛋,永远不敢面对现实世界。
  惟有产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困难的抉择,但这的确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日常生活中,足以印证这个道理的例子俯拾即是。譬如你是否曾因想多做点事情,熬夜不眠,结果却弄得精疲力竭,甚至身体不适?反之,若是好好睡一觉,则第二天精力充沛,可以做更多的事,并准备迎接一天的挑战?
  或者,有时别人虽屈服在你的压力下,你的内心却仍感到空虚。这时候倒不如开诚布公,努力经营人际关系,反而能赢得信任与合作。
  产出与产能平衡是有效性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是灯塔,也是本书阐述的七个习惯的基础。

 奖惩方法有四种:金钱、精神、机会以及责任。双赢协议对奖惩有明确的规定,当事人一开始就一清二楚,因此这并不是暗箱操作,完全做到了透明化。

 自以为是的人往往有四种“自传式回应”: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和不接受
  寻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情感肌肉”(譬如耐心)的磨练超过过去的记录时,情感纤维就会断裂,自然机制就会给予过度补偿,下一次纤维就会更加坚韧。

网址: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54813

相关内容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原则导向——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德国厨具品牌的魅力与创新
探索德国厨具的魅力—为什么钟爱德国品牌
绿色环保认证标准 孰真孰假
杨德振:省时与省钱,哪个最重要?
指数函数及其展开式孰大孰小?
智能指纹锁品牌产品力比拼 德施曼对比掌门之星
个人形象魅力塑造一课件.pptx
陶瓷修复,品牌的力量与魅力
扫地机器人哪个牌子好?德国品牌仿生清洁全家无忧

随便看看